悬空寺金代碑记考

靳 玮

(大同市华远国际旅行社,山西大同037004)

摘 要:悬空寺是山西省著名的旅游景点,公认修建于北魏后期(或公元491 年),距今有一千五百年的历史。但依据悬空寺目前所存文物资料,尚不足以得出如此结论。寺内塑像保留了唐、辽、金及明清时期塑像风格;金代大定年间留存的两通石碑反映当时西京府一带佛教界盛行“释道儒三教合一”思想,这对我国宗教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关键词:悬空寺;塑像;碑记

浑源县城南行约3.5 千米,入金龙峡口,崖西有翠屏峰,其半崖绝壁,悬挂着一座以“奇巧绝险”建筑和融“释道儒三教”殿宇闻名于世的悬空寺,是山西省近年来最重要的旅游资源之一。

悬空寺内现存几通碑碣,金大定十六年(1176年)《悬空寺记》、金大定十八年(1178 年)《释迦从之图》与《三教之图》碑、清乾隆十二年(1747 年)《重修大墙耳楼碑记》、清同治三年(1864 年)《重修悬空寺碑记》等,收录在《三晋石刻大全·大同市浑源县卷》[1]内。其中金代遗存的两通石碑,是目前我们发现的有关悬空寺最早的文字记录。通过这些碑记,我们可以解读出许多关于悬空寺的历史信息,能更全面地了解这座伟大的建筑,和它所反应的历史原貌。

一、悬空寺始建于北魏缺乏实证依据

目前主流观点认为悬空寺始建于北魏晚期,大同市政府官网公布为“北魏后期(491 年),距今已有一千五百多年”[2]的历史。许多部门均以此资料作为悬空寺宣传及研究的依据。

关于“北魏后期”,以及“公元491年修建”这两个数据,究竟来源于何处?前恒山文物管理所所长、恒山风景名胜区管理主任张剑扬在他的《悬空寺》[3]一文中,列举了一些文献上的记载,大致如下:清顺治版《云中郡志》:“悬空寺,州南十里磁窑口,崖悬穴三百余丈,后魏建。”[4](P153)乾隆版《浑源州志》:“悬空寺,在州南恒山下磁窑峡,悬崖三百余丈,崖峭立如削,倚壁凿窍,结构层楼,危梯仄蹬,上倚遥空,飞阁相通,下临无地,恒山第一景也,后魏时建。”[5(]卷八)大同当地历史学者力高才、高平所著《移道坛修筑悬空寺》,认为悬空寺即为北魏太和十五年(491年)孝文帝南移道坛于“桑干之阴,岳山之阳”所建的崇虚寺。[6]佛教年表》记载:“北魏宣武帝景明元年(500 年),山西浑源悬空寺兴建。”[7]

笔者查询了相关文献,在清代胡文烨撰修的顺治版《云中郡志》、[4(]P153)储大文纂修雍正版《山西通志》[8(]P10079)与桂敬顺编纂乾隆版《浑源州志》[5(]卷八)都采用了相同的时间——“后魏时建”。上述这些地方史志,均纂自清代,距北魏王朝消亡逾1000年。笔者未能找到清代以前的文献与碑石记录佐证此结论。而寺内清乾隆十二年《重修大墙耳楼碑记》、[1(]P124)清同治三年《重修悬空寺碑文》[1(]P203)均提到是寺“不知创于何代”。曾国荃编修的光绪版《山西通志》中,列编悬空寺时,也没有再提及其建造年代。[9(]卷五十七古迹考八)

力高才、高平所著《移道坛修筑悬空寺》提到“太和十五年移修道坛建崇虚寺”,[6]缘自《魏书·释老志》,原文记载:“太和十五年秋,诏曰:‘夫至道无形,虚寂为主。自有汉以后,置立坛祠,先朝以其至顺可归,用立寺宇。昔京城之内,居舍尚希。今者里宅栉比,人神猥凑,非所以祗崇至法,清敬神道。可移于都南桑乾之阴,岳山之阳,永置其所。给户五十,以供斋祀之用,仍名为崇虚寺。可召诸州隐士,员满九十人。’”[10(]P5743)论文通过北魏道教发展、静轮宫修建等历史事件及《释老志》的记载,推断道坛南移敕建之崇虚寺,即为悬空寺。然而悬空寺所处方位,非在“岳山之阳”;悬空寺现有木制阁楼28间,有塑像的殿阁18 间,其中佛教殿12 间,道教殿5 间,三教殿1 间,佛教殿阁明显多于道教;历代碑石记载也是僧住多于道居。文中悬空寺即道家所建崇虚寺之说,不足令人信服。

张剑扬认为,依魏书记载,道武帝拓跋跬于天兴元年(公元398 年)春正月,“发卒万人,凿恒岭,治直道”,[10](P61)由此推断金龙峡谷通道即为北魏时开凿,是通往中原的要塞,又是通往汤头温泉宫的要道。笔者参阅《中国地形图》及蔡宗宪先生《南北朝交聘使节行进路线考》中平城至中山之间交聘路线,[11]这个论断应是可信的。但是文中认为“悬空寺石佛窟内的三尊石刻佛像,与大同云冈石窟佛像在风格上很一致”,[3]以此推断悬空寺为北魏时所建,有待商榷。北魏中晚期开凿的云冈石窟,广泛吸取中亚犍陀罗、南亚秣菟罗、西域龟兹石窟、凉州天梯山石窟等佛教造像艺术风格,结合鲜卑及汉民族的审美,在平城武周山开窟造像,其像特点鲜明,面容、肉髻、身姿、袈裟、纹饰均有强烈的时代特征。尤其是在北魏晚期所形成的“磨光式高肉髻”、“秀骨清相”、“褒衣博带式袈裟”、“⌒型唇线”等风格,成为北魏晚期至北齐北周佛教造像的显著特征,与悬空寺栈道上的三尊石龛造像显然是不同的。(见图1,图2,)

图1 云冈石窟第36窟

图2 悬空寺应身佛

二、石壁何年结梵宫

《悬空寺记》碑嵌于悬空寺千手观音阁下石壁之上,文中题写:“大定拾陸年重九後二日……因與友韓同遊。邑之南六七里,石峽橋棧若巴屬之道,則經商之大驛路也。風回路轉,仰有臨壑之數峰猶美,目不暫捨。信懸空之巗,古之遺迹,始自建興於何代?又不知棲隱者誰也。明巍峨之萬丈中焉,鑿石為龕,插木為榭,上不至於山之巔,下不至於陸地,懸空置屋,四山掩映,似博壁之翠屏,流水潺湲,瀉清聲之淑玉,非丹青而圖畫者哉?嗟乎!一廢一興,迄今幾囗百年矣。……訪二禪者,乃敦林之人也,係雲中宣寧縣石佛院僧也。善慈四十有九,住持不入俗門,行滿七十二歲,荷真未嘗有憚。……”(见图3)[1](P10)

碑记作者与其韩姓好友的名字已不可考,从其碑文中可以读出:

1.金代大定十六年(1176 年)九月十一日,作者与其好友韩某同游,在州邑南六七里处,有像巴蜀之地一样的栈道,是往来商客的必经驿路。这与金龙峡口,悬空寺对崖山壁所遗存的栈孔是吻合的。

2.在《三晋石刻大全·大同市浑源县卷》收集此碑时,编者将碑石上“一废一兴,迄今几囗百年矣”中涉及关键时间的一个字,作为无法识别的文字,留空列编。通过对碑体的实地观察,以及碑文拓片的辨识,这个字,隐约是“陸”字,但也很像是“壹”字,全句为“一废一兴,迄今几陸(或壹)百年矣”。[1](P10)(见图4)这个字的识别,对于判断悬空寺建造年代很关键。结合上下文,“信悬空之岩,古之遗迹,始自建于何代,又不知栖隐着谁也”,[1](P10)“凿石为龛,插木为榭,悬空置屋”,[1](P10)距作者游览之时,兴废轮回,若按百年推算,其建造时期应在辽道宗耶律洪基大康年间(1075-1084 年)。通过查询历史年表,在此期间,浑源一带未发生大规模战争或其他整体居民移徙事件。如此奇特建筑,若只百年,后游者已无法探寻其相关传说,不大符合事件流传的普遍规律。那如果按“陸”解读,时间可以上溯至公元六世纪前后,正值北魏末期至东魏北齐期间,但现存建筑及造像风格,已经找不到当时的显著特征。碑文显示在金代,人们已然不知其建造年代了。编者在收集此碑时,出于严谨,并未对这一关键字轻易解读。悬空寺的建造年代,仍然是一个谜。

图3《悬空寺记》碑与局部[1](P10)

悬空寺木栈道上方有两龛开放的石窟,应身佛与报身佛像外有敷泥,但体态并不臃肿,眉眼清晰,比例合乎自然,艺术价值很高。佛像两肩宽厚,身躯饱满、肉髻低矮平缓,在肉髻与底发之间,嵌有一粒硕大且圆的髻珠,背光外缘有网目式花纹,这些有辽代佛像特征;但其面型丰圆,眉骨细长弯曲,弧度夸张,鼻梁在眼角连线稍下一点处缩至最窄后略变宽,鼻头鼻翼隆起饱满;嘴型较小,仅稍宽过鼻翼、薄唇;下颔处有一条刻线,这些又是金代佛像的特点。奇怪的是,佛像的头发不是螺髻,而是磨光发式,这在北朝以后极为罕见,不知是初期如此还是后世重妆时为之。

张剑扬的《悬空寺》一文中提到:“悬空寺南楼最高处雷音殿,有专家认为明显地保留着唐代塑像风格,说明唐代曾进行过维修。”[3]雷音殿内一佛二弟子二菩萨二胁侍二天王“一铺九身”的塑像布局,是北魏后期出现的造像形式(首见于龙门石窟),五代至唐颇为流行;胁侍菩萨胸膛宽厚,佩璎珞,下着裳裙,腹部系八字结,尤其衣袖内侧向内折入一角,这是唐代才出现的样式。不过辽金时期的佛像多呈唐风,很多寺庙也采用“冂”型的法坛式布局,例如大同下华严寺薄迦教藏殿、五台山佛光寺的文殊殿等;此外殿内诸像胸肩宽厚、身躯饱满、面部圆润、上身略长;天王瞋目怒视,森严雄劲,也体现出辽代以来佛像的一些特征。但是主尊毗卢造像,螺发嵌正圆髻珠,并置有顶珠;殿堂内塑像整体姿态表情呆板,衣褶迭襞强直雷同;应是明清时期民间工匠重塑或重妆。(见图4)

图4 悬空寺雷音殿内造像

(图片由恒山旅游发展总公司讲解员张健提供)

《悬空寺记》碑与旁边另一块金大定十八年(1178)遗存石碑《释迦宗从之图》与《三教之图》碑上,均题刻有“西京(云中)宣宁县石佛院院僧善慈、行满”[1](P11)两位僧人。辽代曾在今内蒙古乌兰察布市凉城县、山西大同市新荣区、左云县一带置县,早名宣德,金大定八年(1168 年)改宣宁县,一并将县治从凉城淤泥滩南迁至大同西北八十里的今拒墙堡西南0.5 公里处[12],明洪武二十六年(1393 年)废。旧时云冈石窟属左云界,现石窟第一窟东7.5 米处尚残存阴刻楷书“左云交囗”题记。清顺治版《云中郡志》载:石窟寒泉(云冈石窿第二窟间的泉水),府西三十五里石佛寺;石佛寺口,府城西三十里。诸多证据表明,宣宁县石佛院即现今的云冈石窟。从现有资料我们无法证明石佛院与悬空寺有上下院关系,但以宣宁县石佛院表示僧侣出身,足见其在当时当地的地位和影响力。

近年来研究考古发现,在辽代兴宗、道宗、天祚年间,西京府一带,有大量佛教建筑的兴建及维修工程,如辽清宁二年兴建佛宫寺释迦塔(应县木塔)、辽重熙六年建观音堂、辽重熙七年建西京府大华严寺,特别在云冈石窟、鲁班窑石窟、焦山寺石窟等处出土了大量辽代柱础、敷地方砖、沟文砖、兽面瓦当,迦陵频伽瓦当等,显示辽代在北魏石窟的原址上,进行过大量附属楼阁设施的修建;而在金代天会、皇统、大定年间,对很多历经辽末战火的寺院进行了整修增修,如大同的华严寺、善化寺、朔州崇福寺、应县木塔等,包括云冈石窟。[13]

从悬空寺佛像体现的辽金风格,以及碑文中所提及金代住僧与石佛寺的关系来看,悬空寺在辽金时期有过比较大的修整。

三、三教从来一祖风

悬空寺北楼最高处为集释道儒宗师于一殿的三教殿,找不到其始建于何代的直接证据,从殿内造像造型来看,应出自清代民间工匠之手。而悬空寺内遗存的金代《释迦宗从之图》与《三教之图》碑文,有金代大定十八年的明确纪年,有立碑人的佛家僧侣身份,可以看出金代西京大同府一带,三教合一信仰在佛教界中已有很深的影响。

将道教与佛教的造像共建于一碑,早见于北魏(如陕西耀县魏文朗造像碑);共建于一窟,早见于西魏(如陕西宜君福地水库石窟);至唐代则有三教合一造像龛,如四川李去泰写于大历六年(771)的《三教道场文》所记。[14]金大安元年(1209 年)少林寺僧祖绍立《三教圣像碑》上刻了一段文字:“三教圣象唐肃宗皇帝赞吾儒之师曰鲁仲尼,仲尼师聃,龙吾不知。聃师竺乾,善入无为。稽首正觉,吾师师师。”结合碑文上记载的“依宋太平天国二年(977)长安国子监石刻”[15]所指的出处,对应《唐文续拾》、《佛祖统纪》等文献资料,可以推测,从唐中叶经五代、辽宋至金这一段时间,是佛道儒教融合思想逐步形成并产生三教具体形像合一的时期。悬空寺金碑《释迦宗从之图》与《三教之图》的题记名称表明,无论金代是否已建三教殿,至少那个时期,悬空寺应有三教合一的刻像或绘画存在,而出身西京大同府宣宁县石佛院,题刻碑文的两位僧人,已深受这种思想的影响。这为研究三教合一历史提供了重要的时点、地区和方向,也为云冈石窟留有“山水有清囗”、“云深处”和“碧霞洞”等深含道教思想内容的题刻,提供了一种解释——思想的融合导致宗教行为的宽容,而云冈石窟的这些石刻的出现,可能要早于金末元初全真教在大同地区的盛行。

结语

镶嵌在悬空寺观音阁下石壁上的两块金代小型石碑,是目前可找到的关于该寺最早的文字记录。虽然不能从中找到悬空寺的确切建造年代,不过结合寺内其他碑碣,以及历代流传下来的诗词、游记、州县志等文献,还有它的建筑结构、造像风格,可以看出辽金以来近千年岁月,镌刻在这座奇妙建筑上的印迹。在金代中期,雁北一带的佛教徒吸收接纳了“三教合一”思想,并广为流传,这对当地民间信仰的走向产生了深远影响。

参考文献:

[1]陈学峰,刘泽民.三晋石刻大全(大同市浑源县卷)[M].太原:三晋出版社,2013.

[2]大同市人民政府.悬空寺[EB/OL].http://www.dt.gov.cn/dtzww/jdjq,2017-09-01.

[3]张剑扬.悬空寺[EB/OL].http://www.cread.com/chapter/60500603/5644720.html?chapterIndex=21,2015-04-17.

[4](清)胡文烨纂修,许殿玺,马文忠点校.云中郡志[M].大同:大同市地方志办公室,1988.

[5](清)桂敬顺.浑源州志(清光绪七年重印本)[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图书馆藏.

[6]力高才,高平.移道坛修筑悬空寺[J].北朝研究,1991(05):78-81.

[7]佛教年表[EB/OL].http://www.xuefo.net/nr/article14/141359.html,2013-01-02.

[8](清)觉罗石麟修,储大文篡.山西通志[M].台北:华文书局,1969.

[9](清)曾国荃.山西通志(清光绪十八年(1892)[M].北京:北京大学图书馆藏古籍影印本.

[10](北齐)魏收.魏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4.

[11]蔡宗宪.南北朝交聘使节行进路线考[J].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05(04):49-61.

[12]高海潮.左云史话[EB/OL].http://blog.sina.com.cn/s/blog_69ee7ed90102xsd4.html,2017-10-08.

[13]宿白.“大金西京武州山重修大石窟寺碑”校注——新发现的大同云岗石窟寺历史材料的初步整理[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56(01):76-89.

[14]李凇.关于968年京兆府国子监里的《佛道图文碑》[J].考古与文物,2011(03):76-82.

[15]宫万琳,宫大中.儒释道三教合一与僧伽崇拜图像[J].美术学刊,2010(04):87-89.

Textual Research on the Inscriptions of the Jin Dynasty in Mid-air Temple

JIN Wei
(Datong Huayuan International Travel Service,Datong Shanxi,037004)

Abstract: Mid-air temple is a famous place of interest in Shanxi Province. It was believed to be built in the late Northern Wei Dynasty(or 491A.D.),and has a history of 1500 years.However,it is not convincing to draw such a conclusion based on the existing cultural relics in the Mid-air temple.The statues in the temple retained the style of statues in Tang, Liao, Jin, Ming and Qing dynas‐ties,and the two stone tablets retained during the Dading period of Jin Dynasty reflected that the thought of“the integration of Bud‐dhism,Taoism and Confucianism”prevailed in the Buddhist circles around Xijing Prefecture at that time, which had a profound in‐fluence on the development of religion in our country.

Key words:Mid-air Temple;statue;inscriptions

中图分类号:K877.42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4-0882.2021.02.011

文章编号:1674-0882(2021)02-0050-04

收稿日期:2020-11-24

作者简介:靳玮(1972—),山西大同人,经济师,高级导游,研究方向:山西旅游资源及古建文化。

〔责任编辑 张月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