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异化理论视域下的马尔库塞消费异化观

王 慧,杨 明

(天津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天津300191)

摘 要:马尔库塞基于马克思的异化思想,针对科学技术和消费迅速发展的现状,提出资产阶级正在通过满足人的“虚假需求”制造“虚假繁荣”,以此维持社会稳定。这表明科学技术日益成为一种新型控制方式,使人的本质以及消费开始异化。只有依靠“新左派”建立“新感性”发展“新技术”,才能建立“新社会”,满足人的爱欲本质,实现人类解放。但其异化观点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克服消费异化,应该超越以私人占有制为基础的资本主义制度,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和健康消费。

关键词:马克思;马尔库塞;异化

20 世纪50 年代之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科学技术迅速发展,不仅资产阶级的财富在不断积聚,甚至无产阶级也随着“福利”的不断增加,获得了较为丰富的生活资料,人们的消费空前丰富。马尔库塞透过这种“虚假繁荣”,发现了当时社会高度“物化”的新情况,于是他在吸收、借鉴马克思的“异化劳动”理论、卢卡奇“物化”思想、海德格尔“座架”技术本质观以及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的基础上,提出了科学技术异化以及由此导致消费异化的观点。但由于他认为无产阶级已经失去了革命的动力,没有提出真正解决消费异化的有效路径,因此,我们应该运用马克思的异化理论,通过分析造成消费异化的社会基础,明确新的历史条件下无产阶级的使命,才能探寻出克服消费异化的根本路径。

一、马尔库塞的消费异化思想

马尔库塞对资本主义的研究成果主要集中于其生活的“虚假繁荣”时期。当时的资本主义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已经从早期的自由资本主义阶段,过渡到晚期的帝国主义阶段。社会生产力在不断提高,社会财富在不断积累,资产阶级和工人阶级之间的对立状况,也随着资产阶级推行“福利社会”这颗“毒蜜糖”有所缓和,熄灭了劳工运动的火苗,驯化了工人阶级。目睹这一现状的马尔库塞认为,马克思针对早期资本主义发展状况所提出的阶级斗争理论,已经不适用于当下的社会,于是提出了自己的异化思想,主要体现在他的一系列著作中——《单向度的人》、《爱欲与解放》等。

(一)科学技术的异化是消费异化现象的根源伴随着第三次工业革命的浪潮,科学技术迅猛发展,开始与人们的生活方式息息相关,并不断改变着人们的生产活动。马尔库塞认为,处于发达工业社会阶段的人,本应能从劳动世界中解放出来获得“自由”,再也不用被迫作为一个经济主体,在市场中出卖自身的劳动力。但他发现,随着社会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形成了一种技术秩序,这种秩序不断调节着社会生产过程中个体与集体、个性与共性之间的差异,使个性被压制、个体被吸收为集体,“舒舒服服、平平稳稳、合理而又民主的不自由”[1](P3)成为一种社会文明并大为流行。换句话说,他认为发达工业社会中的科学技术应该是一种通过不断改进生产方式、提高社会生产率,最终实现人类解放的工具。但现实是,随着社会物质财富的增长,人的幸福感非但没有随之增强,反而受控性随之提高。究其原因,他认为科学技术已经发生异化,并且这种异化使社会政治、文化、生态、人们的思想意识,包括消费等各个领域,都在其“合理性”的支配下全部异化。

首先,科学技术异化导致人的本质异化,间接导致消费的异化。马尔库塞认为,科学技术已经异化成为极权主义的一种新型统治方式,其合理性给了资产阶级机会,使他们开始大肆利用“技术理性”维护自身政治统治,并开始借助新闻媒介,对大众的思想、行为甚至个人需求进行操控,借此缓解阶级对立,维持社会平稳。社会生产的机械化,以及生产工具的精密化、复杂化,也使社会分工愈加精细,但由于科学技术异化,社会的生产工具被掌握在少数资产阶级手中——生产工具极权化出现,人只能在更严厉的控制下进行劳动和消费,日益沦为被科学技术操纵、奴役的对象。对于从事体力劳动的工人来说,科学技术的发展非但未让他们获得更多的空闲时间,以及更良好的生存环境,反而使个人劳动强度及机械化程度不断提高,人的个性、创造性在单一性的流水线分工作业下不断下降;对于从事脑力劳动的工人来说,科技的不断进步催生了各类新兴行业的出现,使脑力劳动领域的竞争越来越激烈。为了研发出各种新型生产工具、创新产品形式、提升自身劳动价值,工人们即使在下班时间也要持续思考,这在无形中就占用了他们部分甚至全部的空闲时间,因此“技术理性”的控制性在他们身上尤为明显。随着科学技术的异化程度不断加深,长期处于严重剥削和控制之下的人的本质必然开始异化,并进一步推动消费的异化。马克思认为,只有人的本质得到解放,才能实现人的解放,马尔库塞十分认可这一观点,但他对于何为人的本质却与马克思有着不同的思考。在吸收弗洛伊德有关“人的本质就是人的本能”理论的基础上,马尔库塞提出,“人的本质应为超阶级的、纯粹的爱欲”,[1](P8)并对马克思劳动本质论进行了“补充”。他认为,劳动是实现人类爱欲解放的途径。资产阶级通过大众传媒给人们植入了一种“人类价值观”,控制了人的“潜意识”,压抑了他们对生产活动中的剥削及生活中的压力的不满,久而久之,人的本能——爱欲将得不到满足,本质被束缚。因此只有消除劳动异化,依靠劳动满足人的爱欲,才能实现人的本质的解放。但在现实的发达工业社会中,由于机械化程度不断加深,人开始工具化,即受制于机器,成为机器的一部分,劳动已经成为一种被迫性的外在劳动。长此以往,人开始自我怀疑,认为自己与动物一般无二,人的本质——爱欲开始被压抑。所以人只能依靠生产劳动结束后的消费排解心中不满,释放自身压力,以为通过无节制的消费便可得到平等的社会地位,体现自己的身份。如此一来,人的消费活动必然远离人的“真实需求”,成为一种异化了的消费。

其次,科学技术异化直接导致消费的异化,加剧人的本质异化。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使社会中商品的种类及数量不断增加。由于生产的社会化与资本主义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工人的购买力与社会生产率必然成反比,一旦生产与消费出现严重脱节——工人丧失购买力,大量商品被堆积,工厂停止生产,大量工人将面临失业,20世纪30年代的经济危机便会再次出现,致使社会崩溃。[2]为了防止危机重现,保证生产消费链的正常运转,资本家便会想尽办法去刺激消费者也就是工人进行消费。马尔库塞提出,真正意义上人的消费需求的出发点,应该是自身的实际需要,但由于科学技术的异化,人们依靠消费满足的是,极权主义试图通过电视机、收音机等控制接收器宣传,灌输给工人的是一种资产阶级“为了特定的社会利益而从外部强加在个人身上的那些需要”,[1](P8)也就是“虚假需求”,如此一来必然会导致消费的异化;另一方面,资产阶级出于政治统治的需要,会想尽办法去满足人的“虚假需求”,让人沉迷于阶级差别平等化的错觉之中——工人与雇主享受同样的电视节目和旅游胜地;黑人同白人一样也拥有高级轿车,浏览相同的报纸——放弃对现实的思考与斗争,失去批判、否定的向度。统治阶级遏制社会剧变的目的就此达成。因为此时社会中出现“一切矛盾似乎都是不合理的,一切对抗似乎都是不可能的”。[1](P9)

与之相对应的是,长期处在发达工业社会中的人的本质的异化程度,将随着消费异化程度不断加深。人不断被阶级消费平等的假象蒙蔽,逐渐开始拜倒在商品之下,消费目的、消费功能以及消费需求已经全部异化,成为一名“消费主义者”、“拜物主义者”,最终丧失人的本质,成为只为消费商品而存在的人。

(二)依靠“新左派”“新感性”“新技术”,建立“新社会” 基于对科学技术由解放人的工具异化为控制人的工具的思考,马尔库塞指出,在极权主义“技术理性”的控制下,社会中白领工人的数量随着科学技术和生产力的发展,在不断增多,表面上人们的生活水平也正在提高,人开始沉溺于虚假消费营造的幸福感之中,满足于社会现状,否定思维被吸收,变为肯定思维,将社会中不合理的特征确定为合理,即使政治机关肆意开采,只会被人们当作资源开发;过度发展军事工业,也会被当作增加就业;对国家公园实行应有的保护,人们也会充满感激,因为“要不是政府的话,广告牌、热狗摊和游人旅馆早就会侵入这片自然景色。”[1](P179)这些都是统治阶级通过增强政治领域的认同感、加强思想文化操纵性、提高经济高度机械化,最终实现“社会一体化”的表现。唯一可以认清此时真正的社会状况,具有革命性意识的革命主体,就是“生活在底层的流浪汉和局外人、不同种族、不同肤色的被剥削者和被迫害者,失业者和不能就业者”[1](P202)以及知识分子,马尔库塞称他们为“新左派”。他提出,统治阶级主要通过科学技术让人从思想上被技术理性所支配,而认清社会现实的“新左派”可以对现存的科学技术“大拒绝”,从文化角度对科学技术不断进行批判;同时,通过艺术革命建立一种“新感性”,让人们重新找回否定思维和批判意识,推翻资本主义文化;最后,全社会一起融合艺术,另起炉灶,发展一种不被任何阶级左右的“新技术”。由此才能建立一个没有痛苦、没有贫困、人类最终得到解放的“新社会”。

二、马克思主义中异化的产生及其原因

在《1844 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首次提出他的异化思想,揭露了异化劳动与私人财产之间的关系。他认为,人是一种“类存在物”;人的生产活动为“类生活”;有意识的改造自然的生产活动,即劳动,是人同动物的最大差别区分,于是劳动被马克思称为人的“类本质”。马克思认为,“有意识的活动”能够“自由的”依据自身兴趣爱好创造自己的价值,让人从中获得幸福感与满足感。但他在对资本主义社会大生产背景下,工人的劳动活动进行考察时发现,此时工人们的劳动已经外化、异化成为一种不属于其本质的活动。工人“在自己的劳动中不是肯定自己,而是否定自己,不是感到幸福,而是感到不幸,不是自由的体力和智力,而是使自己的肉体受折磨、精神受摧残”。[3](P50)

最初,自然界一方面从艺术上成为人的“精神食粮”;另一方面使人的生命得以维持,工人依靠劳动,对自然界进行自由自在的改造,获取维持生命的生活资料;之后,随着资本主义的逐渐发展,自然界开始成为维持工人劳动的至关重要的生产资料。因为只有通过改造自然,生产出劳动产品,工人才可以获得工资去购买自身需要的生存资料,从一定意义上来说,自然界为工人提供劳动的生产资料,其实也是间接在为工人提供生活资料。但由于现实中资本家以“工资”为幌子,将工人生产出来的产品全部归私人占有,而工人为了维持自身的生存,只有不断地出卖自身劳动力甚至人的尊严生产劳动产品,才能从资本家手中赚取微薄的工资,购买自己生产出来的生活必需品,勉强糊口。久而久之,工人越是不断通过自己的劳动活动占有自然界,越是被自己生产出来的劳动产品所支配、奴役,最终达到“奴隶状态的顶点”——“只有作为工人才能维持自己作为肉体的主体,并且只有作为肉体的主体才能是工人”。[3](P49)因此马克思认为,劳动的对象开始成为一种脱离劳动者存在的对象,并与劳动者相对立。也就是说,劳动者已经丧失了劳动的对象,并开始被其奴役——劳动者与劳动产品之间开始异化。这就意味着,劳动者生产出来的劳动对象越多,与劳动者相对立的异己力量越强大,劳动者自身失去的就越多、越贫穷,长此以往便会陷入一个怪圈,“工人生产的越多,他能够消费的越少;他创造的价值越多,他自己越没有价值、越低贱;工人的产品越完美,工人自己越畸形”。[3](P49)最终,劳动由满足劳动者的需要,变为一种劳动者谋生的、异己的、不属于他的手段——劳动者与劳动相异化。

对于处在工厂制度这一时代背景之下的工人来说,由于资产阶级掌握了大部分的社会生产资料,工人只能受雇于资本家,按照资本家的要求利用机器不断为其创造资本价值,生产出供其生活的劳动产品,此时工人的劳动成为一种强制性活动。这时的劳动带给人们的只有压抑、不幸与痛苦——人的本质开始异化。随着劳动者与劳动产品、劳动以及自己的“类本质”相异化,社会中人与人的关系也将必然发生异化。首先,工人之间为了获取赚取工资的机会,将会产生竞争,于是工人和工人之间的关系相异化;其次,工人与资本家之间由合作关系变为资本家单向雇佣、剥削工人,榨取工人剩余价值,而工人为了赚取工资,不得不出卖肉体与劳动力从属于资本家进行生产,于是工人与资本家之间的关系相异化;最后,资本家之间的关系由于资本积累以及生产部门之间的利润竞争相异化。据此,马克思认为,由于资本主义制度中的社会生产资料归资本家私人占有,成为资本家的私有财产,使工人的劳动力成为一种商品,为资本家不断生产剩余价值,导致劳动开始异化。也就是说,体现人的价值与意义的劳动在资本主义制度下无法实现。

三、克服消费异化的根本出路——超越私人占有制

(一)马尔库塞提出克服消费异化现象的局限性马尔库塞以其敏锐的洞察力指出,发达的工业社会其实是一种新型的极权主义社会,资产阶级通过技术的进步对人进行控制,使人的本质、消费以及社会领域的各个方面全部发生异化,引发了社会对于异化现象的思考与反思,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是马尔库塞所提出的克服消费异化的出路存在局限性。

第一,马尔库塞认为科学技术异化是消费异化的根源,但他没有从人类活动方面分析造成科学技术异化的原因,而是仅停留在意识形态及文化领域进行批判。他提出,发达工业社会中的科学技术,已经异化成为一种新型意识形态,通过技术理性控制着社会以及人的意识,并且这种控制会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而加强,最终使人丧失否定、批判的第二向度,成为单向度的人,社会成为一种单向度的社会。不仅忽视了科学技术具有给人类造福的一面,仅单纯着眼于科学技术的负面性,以一种恐惧的心态看待科学技术的发展,陷入技术悲观主义倾向,[4]而且也没有揭示出发达工业社会中科学技术出现弊病的根本原因。

第二,马尔库塞所设想的另起炉灶发展一种不被任何阶级所左右的“新技术”并不现实。按照马克思主义的观点,科学技术的创新和使用是由社会的基本制度所决定的,因此,不是创造一种“新技术”,而是要改变决定科学技术产生和发展的社会制度,在合理的社会制度下,合理地推动科学技术的发展、合理地使用科学技术。只有实现共产主义,打破产生科学技术异化根源的私有制,才能使科学技术活动成为自由自觉的活动,实现科学技术造福人类的目的,从根本上克服科学技术的异化。

第三,马尔库塞认为,资产阶级通过满足无产阶级的“虚假需求”已经使他们的革命性退化,否定了无产阶级在实现人类解放中的根本作用,反而将满足“爱欲”这种抽象的人的本质,当作最终实现人类解放的途径。我们认为,尽管资本主义一定程度上满足“虚假需求”,但是无产阶级作为先进生产力的掌握者,作为资本主义的“掘墓人”和理想社会的建立者,能够自觉地从“虚假需求”中惊醒和解放出来,实现真正的健康消费,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马克库塞并未发现,真正操纵着科学技术对人进行统治控制的罪魁祸首,是以私人占有制为基础的资本主义制度,对他最终克服消费异化,实现人类解放的前景也十分悲观,因此他在寻求克服消费异化的路径时必然存在局限性。

(二)基于马克思异化理论,克服消费异化 在马克思的著作中虽未具体表明劳动的异化将会导致消费的异化,但从《政治经济学批判》(以下简称《批判》)中,他对社会大生产背景下的生产与消费之间的同一性及二者互为中介的关系的详细阐述可以发现这一隐含思想。

1.生产是消费。马克思认为“生产直接也是消费”。[5](P690)一方面,生产过程就是对原材料的一种消费。从资本家组建厂房开始进行组织生产的一刻起就是在对原材料进行消耗,它们中的一部分可能被燃烧,其余部分可能会以新的形式实现它的使用价值;另一方面,生产过程本身也是对生产者的消费。在生产过程中,工人开始成为生产环节的一部分,其具体劳动将形成产品的使用价值。资本家依靠出售工人生产出来的产品获取利润,是资本家组织生产活动的最终目的,因此可以说,整个生产过程如果缺失生产工人,那么将失去所有生产意义。即使这样,工人也只有通过抽象劳动形成的产品的价值得到认可,换句话说就是产品可以顺利卖出、资本家顺利赚取利润,才能获得利润中的一小部分——工资。

2.消费也是生产。首先,消费生产着生产者。马克思认为,即使是吃、喝等为了维持自身生存进行的最基本的消费,也是在生产生产者自身;其次,消费生产着生产动机。根据马克思“剩余价值理论”,资本家为了榨取工人更多的剩余价值,将会通过延长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来获取绝对剩余价值,或者通过“缩短生产某种商品的社会必需的劳动时间”[5](P200)获取相对剩余价值,“从而使较小量的劳动获得生产较大量使用价值的能力”。[5](P200)但无论资本家是否盈利,工人都时时刻刻面临着失业的危险。当商品的价格接近商品本身的自然价格时,该商品的社会供求数量,将远远超出需求量,资本家赚取的利润将大大减少。为了保证自身赚取的利润量,资本家会通过降低工人的工资,以及裁减工人的方式来保证自身利益,而工人则只能面临供家庭日常开支的工资减少,甚至失业的现实;当商品的价格远超自然价格时,虽然此时的市场对于工人的需求量加大,但资本家之间的激烈竞争,一方面会使他们加重对工人的剥削即延长工人的劳动生产时间,希望通过这种方式弥补他们在雇佣工人时多支付的那部分工资;另一方面,他们将试图通过科学技术手段的进步,来提高劳动生产率,分工被进一步扩大,此时的工人不仅面对人与人之间的竞争,还要面对人与机器之间的竞争。马克思在《手稿》中还提出,工人即便处于福利增长的社会之中,同样也会面临严峻的就业考验。由此可见,面对这样残酷的竞争压力,工人毫无反抗的余地,于是对于工资的渴望不亚于资本家对于超额利润的追逐,但唯一不同的是,此时的工人只能通过牺牲自己的肉体——出卖自身劳动力,甚至牺牲自己的精神——出卖作为人的尊严,才能满足这种渴望。这就使工人在劳动中受到的痛苦与折磨只能依靠劳动之后的消费来弥补,这个时候工人的消费欲望,将再次为贪婪的资本家提供组织再次生产中的想象客体这一生产动力;最后,消费生产着生产目的。从资本家的角度来说,消费是为了扩大再生产。资本家将赚取来的利润,一小部分用来满足自己的消费需求,其余大部分消费则用于准备更多的原材料、雇佣更多的工人、买更多的机器来不断扩大自己的生产规模,以此再继续追逐更高昂的利润,生产——消费——再生产,如此循环往复。按照上述过程,消费这一环节成为资本家进行资本循环的最关键的环节。于是,资本家为了资本循环,将会想方设法地吸引消费者去购买产品,获取利润以扩大再生产。另一方面,对于工人而言同样注重商品的出售,因为只有通过抽象劳动创造的商品的价值得以实现,资本家赚取到利润,自己才能赚取工资去满足自身的需要。因此,工人也会想尽办法消费自己生产出来的商品,维持工厂运转,保证资本家对于劳动力的需要,保证自身谋生的手段。

马克思对于生产与消费二者之间关系的阐述表明,要想消除消费的异化现象就要消除劳动的异化现象。他从国民经济学角度出发,认为国民经济学家对于私有财产与劳动之间的关系是一种抽象、外在的理解,反而“使问题堕入云里雾中”。[3](P47)于是,他在超越这种理解基础上,将私有财产和劳动的关系作为一种矛盾统一体进行考察,明确指出私有财产的本质就是劳动,因此,克服劳动异化现象的唯一根本途径就是对私有财产进行扬弃,并且只有依靠无产阶级这一最先进、最具革命性的“资本主义掘墓人”,进行资本主义私有制经济的革命运动,建立共产主义社会,才能解放人的劳动本质,实现人的全面自由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美)马尔库塞著,刘继译.单向度的人[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8.

[2]崔萌.马尔库塞的消费异化理论研究[D].长春:吉林大学,2018.

[3]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

[4]尚静.马尔库塞技术理性批判理论及其当代启示[D].郑州:郑州大学,2019.

[5]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Marcuse's View of Consumption Alienat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Marx's Theory of Alienation

WANG Hui,YANG Ming
(Marxism College of Northeast Forestry University,Harbin 150040,Heilongjiang)

Abstract:Based on Marx's alienation thought,Marcuse puts forward that the bourgeoisie is creating"false prosperity"by satis‐fying people's"false demand"in view of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nd consumption,so as to maintain social stability.This shows that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re becoming a new control form,making human nature and consumption begin to dissimilate.The bourgeoisie maintains social stability by satisfying people's "false needs”, so we can establish a "new society" only by relying on"New Left"to build a"new sensibility"and develop a"new technology”,to satisfy the essence of human desire and re‐alize human liberation.But when we analyze the origin of alienation according to Marx's theory of alienated labor,we find that there are some limitations in his view of alienation. To overcome the consumption alienation, we should surpass the capitalist system based on the private ownership system,and realize the all-round development and healthy consumption of human beings.

Key words:Marx;Marcuse;alienation

中图分类号:A81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4-0882.2021.02.002

文章编号:1674-0882(2021)02-0005-05

收稿日期:2020-10-16

作者简介:王慧(1996-),女,天津人,在读硕士,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杨明(1966-),山东邹平人,博士,教授,研究生导师,研究方向:科学技术哲学,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责任编辑 赵晓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