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生态视野下太原锣鼓传承发展研究

王玉娟

(太原师范学院舞蹈系,山西太原030619)

摘 要:太原锣鼓作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至今,与其悠久的历史渊源和深厚的文化传统是分不开的。传承和保护太原锣鼓艺术是一个理论与实践并重的课题。从文化生态视角梳理太原锣鼓的缘起及发展脉络,分析生态现状及发展危机,提出思路和对策,对其实施活态的、整体性的保护和传承,具有重要的作用和价值。

关键词:文化生态 太原锣鼓 社会文化 传承发展

“文化生态学”是生态学与文化学的新兴交叉学科,即将文化作为整体生态系统的一部分,运用生态学的角度来研究文化。美国著名文化人类学家朱利安·斯图尔德在《文化变迁理论》一书中首次引出“文化生态学”这一概念,认为“环境与文化的关系是无法隔离的”。20 世纪末,我国学者也开始根据文化与环境的关系开展较为深刻的研究,认为“文化模式和特定的文化特征应该植入到整个环境当中去,然后再研究其产生、进化和变异的过程。”[1]文化的各种因素特征彼此紧密相连,我们应重视起来,用生态学系统的、整体性、动态性的角度来看待文化的诞生与发展,以及与其所处环境的内在联系。[2]太原锣鼓作为地方文化艺术,深深根植于广大群众的土壤中,其发展离不开所处的自然环境与社会文化环境,离不开特定阶段人们的精神生活。因此,从文化生态学视角对太原锣鼓艺术进行研究,梳理其自然和社会环境的适应性关系,分析其生存现状及问题,提出相应的保护对策,使其适应文化生态环境的变迁。

一、太原锣鼓的缘起及发展脉络

文化生态学的主要研究内容便是根据影响文化的诸多因素:自然环境、社会环境、人文历史等之间的互相联系,来探寻文化发展的主要规律与过程,具体可表述为它的起因、发展、存在形式与形貌特征。 [3]将太原锣鼓艺术放到其生存的文化生态环境中,对于太原锣鼓艺术的了解与认识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自然生态环境 文化,产生于环境之中,自然环境是文化发展的基础,文化的诸多特征与所处的自然环境有密切的联系。太原,古称“晋阳”,亦有别称“并州”,还被称为“龙城”,地处汾河边,位于众山的怀抱之中,“控带山河”。太原作为一座古都,拥有2500年的历史。太原自古便是军事重镇,经济上而言是世界闻名的晋商大本营,山西盛产煤炭,因而太原也是我国非常重要的重工业基地与能源基地。太原位于山西省的中部地区,坐落在太原盆地的北侧,是典型的温带大陆性气候,十分适合农作物的生长。加之黄河中游区域的汾河分支形成汾河谷地,太原盆地位于汾河谷地,汾河流经太原境内,有利于及时浇灌农田,非常适宜农业的发展,因而太原一直是我国重要的农业区,向全国各地输送粮食。[4]这样的地理环境为太原锣鼓文化艺术的形成提供了充足的物质基础。

(二)社会生态环境 人是社会的人,人的成长发展在社会中进行,因此人创造的文化自然也与其所处的社会环境息息相关。太原因特殊的地理位置,长期处于农耕文明和草原文明的过渡地区,自古很多民族在此杂居聚居,因此民族融合的现象十分明显。太原作为我国古代重要的经济地区之一,有丰富的矿产资源,畜牧业、制造业、商业贸易繁荣,唐代有“焉得并州快剪刀,剪取吴淞半江水”的诗句,宋元时期也有“花花真定府,锦绣太原城”的溢美之词,到了明清时期,太原地区的晋商是全国商会之首,对当时的经济有着巨大的影响。[4]据史料记载,太原锣鼓盛行于清代,广泛流传于太原城区及周边地区,被当地民众用来抒发情感,增加节日的欢庆气氛。太原锣鼓因其独特的艺术特征具有多种功能,有很强的观赏性与参与性,深得民众的喜爱。到了现代太原锣鼓也并未沉寂,而是不断地继承与发展,形式从小作坊,民间队伍变成具有企业性质的文化组织。太原锣鼓活动也不局限于过去的民间自发组织的即兴表演,还可由相关企业或农村城镇根据需求合作演出。社会的不断发展,人民的物质生活水平得到了提高,其精神需求也随之发生变化,使得文化艺术有了更广泛的群众基础与更高的社会地位。[5]优渥的经济条件为太原锣鼓文化艺术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提供了不断生长的土壤,广泛的群众基础成为其生存发展的重要保障。

(三)民俗文化生态 民族文化是各个国家或民族在劳动生产中为顺应人民的需要自然而然产生的。当地群众生产生活中丰富的民俗文化活动和多姿多彩的民间艺术形式,共同构筑成锣鼓艺术的文化底蕴,成为太原锣鼓形成和发展的必要条件。太原自古以来便有闹社火这个风俗习惯,而在闹社火活动中,锣鼓绝对是必不可少的一部分,这一点可以在太原各博物馆保存的历史文物中得到印证。在太原的许多博物馆内,我们发现有很多石雕、木雕、壁画中都留有太原人民用锣鼓闹社火的迹象:他们载歌载舞,庆祝社火。[6]还有一些文献记载可以佐证,例如清代吴坷鸣写的《游晋祠》:“社鼓儿童迎圣母,荒烟风雨锁王居”描写社火活动打起锣鼓,儿童迎神的场景。[7]清代刘大鹏《晋祠等村抬搁送神》:“日照涟旗光闪闪,风摇锣鼓乡振振”中也有锣鼓的出现。这些都足以说明太原地区闹社火民俗活动中锣鼓的重要地位。[8]太原地区的闹社火活动丰富且盛大,不仅有多种多样的艺术形式,而且还与人民的生活息息相关。闹社火活动少不了激昂的音乐伴奏,太原锣鼓是闹社火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太原锣鼓艺术便伴随闹社火活动的逐渐兴盛发展应运而生,锣鼓既有悦神性、观赏性,也有娱人性,可以让太原人民更好地参与到活动中来。太原锣鼓之所以能够流传到今天,与其在太原地区祭祀、节日庆祝、婚丧嫁娶等活动中的重要作用密不可分。

二、太原锣鼓艺术的生存现状和面临的危机

近年来,我国越来越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出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关于加强文化遗产保护的通知》等多部相关法律。2008 年太原锣鼓入选了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政府对其加倍关注,各文化部门也更加重视太原锣鼓艺术的传承保护工作。但由于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太原锣鼓赖以生存的土壤——自然与社会要素都发生了改变,文化生态各要素之间的失衡,太原锣鼓发展出现了危机。

(一)观众市场逐渐缩小 任何文化艺术想要繁荣发展必须依赖足够的群众基础,20 世纪90 年代以来,经济发展推动国内文化市场繁荣,太原锣鼓艺术的生存环境却出现了某种程度的荒漠化,无法适应市场,无人买单。特别是网络、电视、互联网等新型传播方式的出现,中国人的文化接受方式、文化审美标准和消遣娱乐方式均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太原锣鼓赖以生存的文化生态发生了巨大的改变,人们的消遣娱乐不再受制于传统约束,而是有了更多的选择。人民群众追求多样化的文化形式,太原锣鼓艺术观众市场萎缩。

(二)节目的创新性不足 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的日常生活方式和精神领域的需求发生了巨大的改变,因而所需求的文化形态、审美追求也随之发生改变。但许多传统文化艺术难以实现与现代的转化和融合,缺乏与现实生活和时代特征紧密结合的剧目。绝大多数的表演还局限于比较传统的形式,无法满足新一代观众的实际需求。一些剧目需要大型演出场地和高端技术设备,由于资金缺乏,也根本无法满足。大众传媒传播的新闻和知识使大家获取信息更加便捷而轻松,人们更多地趋向于电视文化、网络和流行艺术等。锣鼓艺术自然受到了冷落,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生存危机。

(三)专业后继人才缺乏 传承是传统艺术发展下去的根本要求,民族文化传承数千年不断,关键在于文化主体自觉主动的传承发扬。随着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太原锣鼓艺术文化生态一时无法保持平衡,特别是专业人才缺乏,发展面临严峻的传承问题。例如:在传承过程中,年青一代对新观念、新科技有良好的接受能力,但缺乏对锣鼓艺术传统文化的了解,主动参与的积极性不高,参与学习、训练、编排、表演的人员逐渐减少。专业人才的缺乏严重影响了锣鼓表演的质量,演出效果不佳,而演员断层与后继无力更导致太原锣鼓艺术无法有效传承。

(四)理论研究和教育缺乏 通过梳理发现,有关太原锣鼓的研究主要有:著作研究、学位论文、期刊采访报道等,总体研究数量较少,而且多集中在山西省内,大多都只是侧重于某一方面的研究,而没有以整体的、动态的、系统的角度来研究太原锣鼓艺术。另外,太原锣鼓在发展的历史过程中,明确的文字记载较少,缺乏专业的理论人才和搜集、整合、研究工作,缺乏系统地总结和分析,理论联系实际和解决问题的创新办法寥若星辰。一些老艺术家们留下的作品和演奏方法,保存不当无法很好流传下来。加之缺乏理论指导和教育传承,造成太原锣鼓艺术的不良循环,很难推动促进太原锣鼓的全面跨越和发展。

三、传承保护太原锣鼓文化艺术的思路及对策

太原锣鼓历史悠久、风格独特,是反映时代精神,记录民族形态的传统文化艺术。对太原锣鼓的保护不能是静态的、单项的保护,而要对其实施活态的、整体性的保护,只有将其与自然、人文生态条件相结合,才能很好地传承。保护太原锣鼓不仅需要政府部门、演出团体的努力,更需要人民大众的支持。

(一)自我革新,适应现代生活环境 太原锣鼓艺术存在于人们的生产生活当中,与周围的环境密不可分,形成了生态整体。太原文化资源丰富多样,锣鼓艺术兼容并蓄,吸收一切有利元素,具有很强的生命力和活力。随着文化的多元化,文化娱乐形式的多样化,观众的审美观、价值观、自主意识也不断增强,太原锣鼓艺术要想得到传承和发展,就必须转化,适应新的环境,在新的层面上达到平衡。要在保护的基础上创新,与时俱进,走进当下生活,让传统的文化资源变为现实的文化生产力,更好地服务于现代社会。比如:太重鼓乐艺术团,该团在保留太原锣鼓本身特征的同时,积极地吸收其他民间锣鼓的艺术形式,除此之外还注重创新,将鼓乐与舞蹈、体操等其他表演形式相结合,让太原锣鼓焕发新的生机,体现新时代的特征,形成独特的艺术特点,社会反响热烈,备受观众好评。[9]

(二)政府主导,营造和谐发展环境 政府作为各类非遗文化遗产保护的主导者,发挥着关键性的作用,只有有了政策性的引导,才能促进整个社会对太原锣鼓艺术的关注与支持。政府主管部门要坚持“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方针,抓住保护中开发的指导思想,切实担负保护、传承、弘扬、繁荣太原锣鼓艺术的责任,制定合理的措施,让传承与发展形成规范且科学的有效机制。加强保护传承基地、传习馆(所、室)建设,免费开放必要的配套服务设施,如建立“民俗文化村”“民俗生态博物馆”等展示地,以动态的、直观的、身临其境的展示方式,让观众直接感受到太原锣鼓艺术的魅力。太原锣鼓艺术作为一种民间活动,长期以来是靠民间的力量发展起来的,其当代的发展也应该依靠广大的民众,鼓励社会力量参与。要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营造和谐发展生态,才能真正把太原锣鼓传承保护工作做好。

(三)文游结合,建立融合文化生态 非遗只有“活”起来,才能真正传下去。太原锣鼓作为山西独特的传统艺术形式,蕴含着丰富的经济潜能,是值得发掘的文化资源。在发展山西省旅游业的过程中,挖掘这些潜在的文化资源,开展生产性保护,这样既能够促进对历史文化资源的保护和传承,也能够帮助带动当地旅游产业的发展,双向互助,实现良性循环。要有意识地把太原锣鼓演出和旅游产业结合起来,将太原锣鼓节目表演进行整合,建立灵活的动态开放的文化共生系统,一定程度上起到了宣传的作用,也推动了锣鼓艺术健康持续的发展。如:举办民俗文化节,或与乡村文化振兴、美丽乡村建设相结合,或融入当地的节日庆典、文艺表演、婚嫁风俗、庙会社火等各种传统文化,形成文艺演出合力,进一步增加旅游景点的文化特色和地域特色,打造太原锣鼓文化品牌,吸引更多的游客关注太原锣鼓,让他们走近太原锣鼓非物质文化遗产,感受其中的魅力,加入到太原锣鼓保护的队伍中来。

(四)广泛参与,加强后继人才培养 教育是培养新一代承继者的必由之路,也是文化得以传播弘扬的主要方式。作为太原锣鼓发源地的太原市,要把锣鼓艺术的师徒传承与学校教育结合起来,纳入到学校教育体系之中,例如:在高等院校的艺术院系开展相关的特色课程,编制教材,引入课堂,运用多媒体进行系统传授,让学生有更紧密的接触和更深的了解。要根据公众的不同文化诉求来举办锣鼓艺术的讲座,做好相关知识的普及。坚持走地校、企校合作之路,开展太原锣鼓艺术进校园活动,提升学生的文化艺术修养,培养本土文化的守护者和传承者。太原锣鼓艺术作为一种动态的艺术形式,既需要加强对实践的总结,更需要理论的深化研究,要坚持以项目研究为导向,结合锣鼓艺术的文化特点,打破学科壁垒,开展跨学科、跨文化、跨领域的研究,考虑用多种现代化手段记录的方法保护。要创造更多的机会和平台,支持太原锣鼓艺术走向精品化,走出国门,把中国优秀文化带到国际大舞台,彰显文化自信。

太原锣鼓以铙钹为特色,再配合堂鼓、战鼓等其他乐器进行演奏,展现了人民大众的热情与精神风貌,体现出强烈的时代特征,拥有很强的艺术表现力与感染力。太原锣鼓与其所处的地理环境、社会环境和当地人民的价值观念等因素,共同融合成了其自身的生态文化系统。[10]从文化生态学视野研究太原锣鼓艺术,对于认识非物质文化遗产发展的规律,增强人们的保护意识,丰富群众文化活动,促进沟通交流,以及对旅游开发、社会建设等具有借鉴和参考价值。

参考文献:

[1]司马云杰.文化生态学[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

[2]王璐璐.文化生态视域下我国当代大学生价值观研究[D].济南:山东大学,2016.

[3]冯太瑜,何晓明,周积明.中华文化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

[4]太原市人民政府.[DB/OL].http://www.taiyuan.gov.cn/zjty/index.shtml.

[5]李娟.文化生态学.视野下的广西彩调剧研究[D].南宁:广西大学,2017.

[6]崔秀清.太原锣鼓研究[D].太原:山西大学,2008.

[7]杨连锁,张德一.晋祠诗词[M].太原:山西古籍出版社,2004.

[8]刘大鹏.晋祠志[M].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2003.

[9]白凯.太原锣鼓的艺术特点兼谈铙钹的演奏技法应用[D].北京:中国音乐学院,2018.

[10]李小娟.文化生态学视角下恩施土家族摆手舞文化研究[J].体育科技,2018(03):66.

On the Inheritance and Development of Drums and Gongs in Taiyua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ultural Ecology

WANG Yu-juan
(School of Literature,Taiyuan Normal University,Jinzhong Shanxi,030619)

Abstract:As an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in China,The drums and gongs in Taiyuan are closely related to their long histori‐cal origins and profound cultural traditions.Inheriting and protecting the art of drums and gongs in Taiyuan is a subject of equal im‐portance both in theory and practice.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ultural ecology,the origin and development of the drums and gongs in Taiyuan are sorted out,the ecological status and development crisis are analyzed,and the ideas and countermeasures are put forward,which are of great significance and value for the protection and inheritance of the active and integrated implementation.

Key words:cultural ecology;Taiyuan gongs and drums;social culture;inheritance and development

中图分类号:G127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4-0882.2021.02.019

文章编号:1674-0882(2021)02-0092-04

收稿日期:2020-12-24

作者简介:王玉娟(1988-),女,山西太原人,博士,讲师,研究方向:舞蹈学。

〔责任编辑 冯喜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