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研究综述

余 茜,张思军

(西华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四川南充637009)

摘 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是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一个重要支撑因素,是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和针对性的关键。我国关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的研究工作起步较晚,但也涌现出了不少优秀成果。从内涵解读、现实困境和路径选择三个方面对近年来学者们关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的研究进行综述,有利于深化对该课题研究现状的认识,以期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建设提供一定的借鉴和参考。

关键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综述

近年来,随着党中央对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和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建设的重视,学术界逐渐开始关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的研究。综合学界的研究成果,学者们主要从内涵解读、现实困境和路径选择三个维度,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进行分析和阐述。总结和梳理这些研究成果,对于推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开展,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和针对性具有重要意义。

一、话语体系及相关概念的内涵解读

第一,对话语的理解。正确认识和理解话语,是把握话语体系的前提和基础。对于话语概念的界定,学界主要有以下几个视角:从功能角度进行界定。法国学者福柯强调话语的社会交往功能,他认为话语产生于矛盾,人们是为了表现和克服矛盾才开始讲话。杨鲜兰则认为话语是人类生存的基本要素,是认识和思想传播的中介,同时也是交往行为的工具。她与福柯的不同之处在于强调话语不单是交流、传播的工具,它还受到思想的支配,成为一种具有价值性的工具。也就是说话语是为了实现某种价值,赋予了话语价值性意义。从话语的构成进行界定。范晓指出话语由话语内容与话语形式两部分构成,话语内容即言语者表达的思想内容和价值观念,话语形式即言语者借以表达思想内容和价值观念的方式和手段,话语是二者的统一,是“语言与思想的结合体”。[1]还有学者从“词”与“物”的关系入手来界定话语。杨生平根据物表征变化的多样性与复杂性,从最初的词与物的关系转变为陈述与物的关系,他认为“对同一事物的不同陈述而形成的系列整体就构成了关于这个事物的话语”。[2]综上所述,虽然学者们从不同的视角或用不同的表达方式对话语的概念进行了阐述,但他们都认为话语是根据一定词汇和语法规则产生的,主要目的是用于表达一定的事物。

第二,对话语体系的理解。国内大多数学者对于话语体系的认识和把握是在话语的基础上形成的,他们认为话语体系是由话语构成的一个系统。王卫兵、肖贵清和李永进等学者认为“话语体系是由一系列思想观念组成的表达系统”,主要通过原理、概念和理论等形式来彰显思想、表达观念和意图。[3]还有学者站在国家和民族的高度来界定话语体系,周宇豪指出“话语体系是一个国家或民族思想理论体系和文化知识体系外在表达方式”,[4]也就是说话语体系代表、反映和表述着一个国家的思想理论成果和知识文化发展,同时他还认为话语体系受思想理论体系和文化知识体系的制约,即有什么样的思想理论体系和文化知识体系,就有什么样的话语体系。如新民主主义时期形成的革命理论和文化就决定了该时期的话语体系是用来表述以毛泽东为核心的中国共产党人在长期革命斗争中所形成的理论成果。此外还有以话语体系的特点为视角进行解读,梅荣政指出,话语体系是指不同阶级为了维护、论证自己的阶级利益而造就一种表达载体,具有鲜明的阶级性,也就是说任何一种话语体系总是代表着一定阶级的利益要求和思想观点。综上所述,话语体系就是通过一定的词汇、概念、理论等形式来表达话语主体思想观念和情感价值,且使话语主体处于中心地位的表达系统或符号系统,是系统化、理论化了的话语群。

第三,对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理解。目前学术界关于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定义大致相同,他们都认为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是在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形成的言语符号系统。邱仁富认为“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是思想政治教育活动过程中教育双方用来交往、灌输、宣传、说服,以及解释、评价、描述和建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和主体间思想观念、价值取向和行为表征的言语符号系统”。[5]崔华华和张翼认为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是承载和传递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言语符号系统,并通过语言交流、文字信息等形式将思想观念、价值观点和道德规范传授给教育对象;同时他们还对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特征进行了阐述,指出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具有鲜明的意识形态性、明晰的层次性、相应的可接受性和浓烈的时代性,这奠定了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创新的基本原则和方向。还有学者以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功能为视角进行解读,鲁杰从福柯的思想出发,指出话语本身就实现着极强的功能,认为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具有辩护、引导和规范三方面的功能,并强调辩护功能是其本源功能,引导功能是基础功能,规范功能是目的功能。综上所述,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是具有一定目标指向,通过一定的表达方式来解释、宣传、建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言语符号系统。

第四,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的理解。目前学界对于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的研究居多,但以高校为场域来研究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的较少,且多数还是以新媒体、互联网和全媒体为视角展开研究。杨彪认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是在师生交往互动、意识形态政治实践、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不断提炼和构建起来的术语符号、价值意义与言说方式的总和”。[6]李钰和袁勋从互联网的角度强调建立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的重要性,并指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的建构是达到良善教育目的的关键。还有学者从思想政治教育概念出发来界定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如张震环认为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是指一定阶级、政党、社会群体,遵循一定的语言规范、规则和规律,向其社会成员传导思想观念、政治观点和道德规范的过程中形成的一系列环节的有机整体。要正确理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和针对性,就必须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话语体系区分开来。胡永嘉和张真理认为话语体系应该根据话语主体和话语对象的不同进行层次划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话语体系的话语主体是国家所有意识形态工作者,话语对象是全体国民,因此应注重话语体系的逻辑性、准确性和系统性;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的话语主体主要是高校从事思想政治工作的教师,话语对象是学生,因此在前者的基础上还要加入生活性、体验性和娱乐性等方面的内容。综上所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就是高校教育者围绕一定的话语内容,按照一定的的话语目的,遵循一定的话语规则,通过一定的话语表达,向教育对象传递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术语符号、言说方式的总和。

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面临的现实困境

通过对文献的梳理和总结,发现学界对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面临的现实困境的研究主要有两个视角:一是从现有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自身存在的问题出发,主要包括话语内容滞后、枯燥,话语方式单向、独白,话语表达政治化、经院化,话语载体单一、封闭。二是以经济全球化和信息现代化为视角,主要表现为西方意识形态的强势渗透和各种社会思潮的暗流涌动;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的分流。

(一)现有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自身存在的问题

1.话语内容滞后 目前学界对于话语内容的分析基本已达成一个“共识”,即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内容更加注重宏大叙事,忽视了学生的现实需求和思想实际,难以回应学生所关注的焦点热点难点疑点。如林伯海、胡永嘉和张真理等学者认为,当前教育者对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理论和党的政策文件的讲解大都是照本宣科,抽象论道,不能与学生的生活实际和思想实际相联系,尤其是不能用大众话语对学生所关注的热点难点疑点进行解答,让学生感到枯燥单调、兴味索然,致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内容陷入“曲高和寡”的境地。还有学者以大学生价值观变迁为对照,分析当前话语内容存在的问题。如杨飏认为多元文化和各类社会思潮的涌入,使大学生群体的价值观念出现多元化的复杂倾向,而当前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内容仍以照搬照抄和简单移植文件话语、书本理论为主,既晦涩难懂,又枯燥无味,难以应对大学生价值观念多元化的发展趋势。敖成兵以实效性为视角,认为当前话语内容滞后于社会的发展变化并相对“泛政治化”,未能围绕大学生的现实需求和思想实际设计教学内容,致使学生的思想迷茫和现实困惑无法得到回应和解决,进而降低了教育者话语的实效性。

2.话语方式单向 对于话语方式的分析,大多数学者都指出,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方式存在教育者的话语霸权和话语专断。这种话语方式注重教育者的单向灌输、说服和教育,要求教育对象服从教育者的主体地位和教育者的知识权威,忽视了教育对象对实践体验和交流互动的需求。如林伯海和敖成兵等学者认为在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教育者习惯以“训导者”的姿态将预设性、先验性、结论性话语单向度灌输给教育对象,直接告诉他们“是什么”、“要什么”,忽视了教育对象对“为什么”、“怎么做”的探讨,缺乏与教育对象的平等交流和对话互动,加之教育者所传导的政治话语、官方话语带有较强的严肃性和逻辑性,遮蔽了个体话语的表达权,教育对象的“集体失语”,使教育者与教育对象之间也难以达成真正的共识,教育效果大打折扣,从而形成单向度的无效教育。[7]还有学者从“工具理性”的角度出发,指出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强化了教育的工具性价值。如李小玲、胡永嘉和张真理等学者认为在“工具理性”的支配下,教育者更加倾向于“行政化”传播和“指令性”灌输,致使思想政治教育的对象发生异化,他们往往被视为是需要改造的客体,而不是具有自主意识和思维的实践主体。同时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间性”也被遮蔽,教育者更加注重单方面的理论灌输和说服教育,忽视了教育对象的主体地位和实践参与能力,最终导致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的缺失。

3.话语表达经院化 关于话语表达的分析,大多数学者都认为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鲜明的意识形态性,因此教育者在表述话语内容时注重表达的逻辑性、严密性、政治性和系统性是无可厚非的,同时他们也指出纯政治化和经院化的表达方式脱离了大学生的现实生活而被他们所抵触和反感。胡永嘉和张真理等学者认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蕴含着浓厚的意识形态色彩,同时教育者出于政治的考量,往往将元语言和解释语言混用,将政治口号和文件话语直接套用到学生身上,缺乏与时俱进的转换,这与当代大学生注重个体的体验性和词语的个性化形成了反差,极易引起学生的厌倦和排斥心理。杨飏则以大学生的价值观变迁为视角,认为大学生的价值观正逐步由物本价值观向人本价值观转变,更加倾向于回归现实生活去探讨生命的价值,这反映出大学生价值目标正在生活化。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表达虽已逐步“接地气”,但还是与大学生的学习生活结合度不够,对社会生活的本质关注度不够,不能很好适应大学生价值目标生活化的现状,以致话语导向“异质”。

4.话语载体单一 关于话语载体的分析,学者们普遍认为,随着互联网的发展、新兴媒体的广泛应用和学生主体意识的增强,大学生更加倾向于借助新媒体来共享资讯、交流思想,构建自我对外部世界和生活的认识与理解,导致以课堂教学为主渠道、以教育者为主导的话语传播模式不能很好适应大学生全面发展和高等教育发展的要求。如林伯海、杨飏和胡永嘉等学者指出信息技术的发展冲击了当前思想政治教育的话语传播。他们认为互联网时代为大学生提供了新的活动场域,它的发展满足了学生多方面和多层次的需求,逐步成为学生获取信息的重要渠道、沟通交流的日常方式和休闲娱乐的虚拟平台,而当前的思想政治教育多以课堂教学为载体,教学模式还未从“一对一”“一对多”的传统模式向“多对多”的现代模式转变,教学话语也多停留在教科书上、思政课上、教师嘴上,进而造成话语场域“人去楼空”的现象。

(二)经济全球化和信息现代化带来的挑战

1.西方意识形态的强势渗透和各种社会思潮的暗流涌动 随着全球化的发展,西方发达国家凭借其信息技术优势不断向我国进行形式多样的意识形态渗透和社会思潮输入,企图通过“和平演变”来实现瓦解我国政权的目的。而大学生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阶段,具有较强的可塑性和接受能力,同时也具有社会经验不足、政治上不成熟和信息鉴别能力低下等特点,正是这些特点使大学生成了西方意识形态渗透和社会思潮冲击的重点对象。刘文玉在肯定西方社会思潮中平等、公正、和谐等价值理念对大学生成长具有积极作用的同时,也强调其对大学生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的冲击,如享乐主义和拜金主义等。他指出西方社会思潮影响了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的内容和发展方向,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大学生在接受、吸收西方社会思潮的同时,也在逐步产生新的认知和价值判断标准,成为新的话语体系的创造者和实践者,这影响了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的内容,要求话语内容务必根据大学生的思想状况进行相应的调整,以提高其实效性。二是西方社会思潮新颖、奇特和独有等特征,完美契合了大学生追求新、奇、特等事物的观念,这种高度契合性影响了话语体系的发展方向。李超民和茹奕蓓以文化自信为视域来分析全球化对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带来的挑战,他们认为在全球化趋势下,西方发达国家为了实现思想文化上的霸权主义,会将带有鲜明意识形态性的思想观念和价值观点,尤其是落后腐朽的意识形态传入中国,如新自由主义、历史虚无主义等思潮,这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我国主流意识形态的指导地位,也影响了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创新。冯璐和吴艳芳认为经济全球化与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不仅给西方国家进行意识形态渗透提供了“契机”,还为良莠不齐的网络信息传播提供了平台,这增大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难度,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综上所述,学者们都认为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西方意识形态的强势渗透和各种社会思潮的暗流涌动,不仅冲击了马克思主义主流意识形态的指导地位,还改变了大学生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进而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的话语内容和话语传播提出了更高要求。

2.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的分流 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和新媒体的广泛使用,改变了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客体关系,教育者不再是教育信息的唯一发布者和传播者,教育对象也不只是被动地接受信息,他们也可以成为信息的生产者和传播者,这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教育者的主导地位,导致教育者话语权向教育对象分流。张国飞指出话语权分流是由信息共享机制引起的,他认为信息化时代的到来,破除了人们接受和共享信息的时空和身份地位限制,每个人可以自由选择和获取信息,这就为教育对象通过互联网、手机等电子设备获取大量信息提供了契机,而大量信息的获取也为其争取了更多的话语权,相对弱化了教育者的话语权,长此以往势必会冲击教育者的知识权威和主导地位。陈伟和胡德平以新媒体为语境,指出新媒体的“反权威”和“去中心化”对传统话语的“权威性”和“一元中心”形成了挑战。[8]他们认为在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中,教育者既是话语内容的发出者,也是话语传播的绝对“权威者”,而教育对象则始终处于被动地位,是“失语者”。而在新媒体语境下,每个人既可以是信息接受者,也可以是信息传播者和发布者,这不仅满足了大学生平等接受信息和自由表达观点的渴求,也为草根信息的发布和传播提供了“温床”,致使教育者权威信息的传播受到越来越多的考验和质疑,不断冲击着教育者的话语权。敖成兵认为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忽视了大学生的话语权,致使他们到网络空间去寻求话语权的表达。在网络视域里没有权势话语的威压,大学生可以相对自由地表达意见、倾诉心声和发泄不满,也可以自由获取多样、多元的网络信息,久而久之,大学生会逐步沉溺于网络,对课堂教学的管理越来越疏远,对教育者传授的教育信息也越来越漠视。网络空间赋予大学生的话语权,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教育者话语权的分流,冲击了教育者在教学过程中的主导地位。综上所述,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思想政治教育者的话语权面临着“被分流”的危机,如何合理分流话语权,实现教育双方话语权向相对平等转变,成为当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亟待解决的问题,对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主体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

三、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建设的路径选择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面临的现实困境决定了其创新的路径选择,对学界关于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创新的路径进行总结和归纳,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创新话语内容;转变话语方式;转换话语表达;完善话语载体。

(一)创新话语内容,提升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时代性和针对性 由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特性与其他学科不同,具有较强的时代性、应用性、开放性和包容性,教学内容要求与时俱进并契合大学生的实际需求。因此许多学者在进行措施选择时,更加注重话语内容的时代性、应用性和包容性。首先,体现话语内容的时代性。时代是思想的风向标,每一个时代都有反映这一时代特点的话语体系。陈伟和胡德平以新媒体为视角,指出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内容要充分利用新媒体技术带来的开放性和包容性,提炼整合新时代环境下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中的话语资源,同时还要吸纳网络流行话语和时代话语,构建一套体现时代特点的经典话语体系。杨玉清和谢玉亮提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内容要把握时代本质、主题和特征,以与时俱进的理论思维反映时代变化的潮流,讲好讲活时代提出的重大课题,以增强其时代性和现实性。[9]其次,注重话语内容的应用性。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质是做人的工作,其根本目标在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巩固主流意识形态的指导地位,要完成这一任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内容务必为大学生自觉认同和接受,达到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目的。而要增强大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内容的认同感,其话语内容必须与大学生的日常生活与实际需求相契合,以增强话语内容的针对性与应用性。林伯海从两个方面提出如何增强话语内容的应用性:一是话语内容设置要讲“二分法”,既要讲正面的,也要讲负面的,不能专挑好听的讲;二是话语内容要从枯燥的书本世界转向鲜活的生活世界,从学生的日常生活中寻找话语资源以充实话语内容,关注学生的思想实际和现实需求,及时回应学生关注的焦点热点问题。李辽宁、敖成兵等学者认为创新话语内容要体现“人文关怀”,满足大学生的需要,以提高学生对话语内容的认同度。最后,注重话语内容的包容性。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内容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和思想政治教育相关的理论研究为主,在此基础上还要借鉴和融合国外优秀话语资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和可利用的网络话语。李超民和茹奕蓓认为创新话语内容要从三个方面着手,一是过滤原有话语,保留其优秀与合理的成分,剔除其过时和消极部分;二是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文化之柔”弥补“政治之刚”;三是合理借鉴国外优秀的话语表达。钱俊以互联网为视角,指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应整合网络资源,引入一些可利用的流行话语或网络话语,增强话语内容的吸引力和认同度。还有学者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出发点,指出推进话语内容创新要以核心价值观为主体,发挥核心价值观对多元文化、多样价值的引领作用。

(二)转变话语方式,提升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亲和力与感染力 所谓话语方式就是话语主体将特定的话语内容传导给话语客体时使用的言说方式。话语方式是否得当是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关键,因此许多学者在进行路径选择时,都注重对话式话语的探索,消解话语霸权,做到与学生平等交流和互动对话,以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首先,在话语权回归和分流方面。刘文玉、李超民和茹奕蓓等学者认为在思想政治工作中,要通过创新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分流机制,消解教育者的话语霸权,让话语权回归到受教育者手中,使教育双方在相互尊重的前提下进行平等对话,以促进话语主体间性。其次,在避免话语内容的强制灌输方面。任钰和刘佳指出要以群众路线为根本方法,推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方式变革,具体来说就是话语言说方式要以学生为主体,从“一元独白”的灌输向多元对话交流转变,从上下级命令式向平等对话式转变。[10]敖成兵和李小玲等学者提出要将话语方式从灌输式向交互式转变,强调无论教育者还是受教育者都要尊重双方的话语权,教育者不再是绝对权威者,受教育者也不再是被动服从者,教育者不能将预设性话语直接灌输给教育对象,而是通过对话或讨论等形式,让受教育者愉悦、自愿地接受教育内容。林伯海从互联网的角度出发,提出要利用互联网开放、交互和平等的话语环境,开展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并指出思想政治教育者要找准定位,从灌输者转变为对话者,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参与讨论。

(三)转换话语表达,提升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解释力与引领力 由于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鲜明的意识形态性,其话语必须承载主流的思想理论、政治主张和道德观念,因此教育者在进行话语宣传时必然会注重表达的政治性、严谨性和系统性,但纯政治化和经院化的表达又会引起学生的抵触,降低思想政治教育效果。如何实现二者的均衡,学者们提出了自己的见解。首先,注重生活化表达。林伯海指出思想政治教育话语表达要注重通俗化和大众化,充分考虑大学生的知识储备、个体经验和思想实际,将抽象的概念、复杂的表述转化为浅显易懂、具体直观的话语,实现理论话语向大众话语的转换。陈伟和胡德平以新媒体为语境,指出在信息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要坚持生活性表达和实践性融入,既要贴近大学生的日常生活,将理论话语转化为学生易于接受并喜爱的生活话语,还要利用新媒体来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努力学习运用网络话语实现与大学生的有效沟通。其次,注重故事化表达。林伯海和赵春丽等学者认为思想政治教育话语要注重故事化表达,利用故事的生动性和趣味性,将枯燥、抽象的理论融入生活化故事中,通过讲故事的形式向大学生传递价值观念和思想理论。[11]最后,以文化为转译中介。李超民和茹奕蓓以文化自信为视角,提出要以文化为转译中介,运用直白、形象的文化语言对抽象复杂的理论进行一定的阐述和说明,增强话语表达的生活性与人文性,从而将抽象、复杂话语转变为具体、简单话语。还有学者提出思想政治教育话语要重视生动化、民主化和多样化,这也为转变话语表达提供了路径参考。

(四)完善话语载体,提升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鲜活力与价值魅力 所谓话语载体就是承载思想政治教育信息,将教育者与教育对象有机联系的一种关键连接节点,是增强教育实效性和针对性的物质形态。[12]随着全球化信息化的不断发展,过去那种单向权威的思政话语载体模式已无法满足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客观需求。因此,有许多学者提出在巩固课堂载体的基础上,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拓展传媒载体,强化实践载体,以满足学生个体发展和高等教育发展需求,提高教育实效性与针对性。首先,巩固课堂载体。课堂教学是知识传输、技能培养、能力形成的主平台,也是学生情感成长、价值观形成的重要平台。因此课堂教学的“主渠道”地位是不可代替的,我们必须要守好“主渠道”,筑牢“主阵地”。有学者提出,随着教学改革的推进,课堂教学不能再拘泥于“教师讲授+学生学习”单向度的灌输方法,而是要创新以“教师讲授+深度探究+交流互动”为特点的教学方法,做到与学生平等交流和对话互动,从而增强互动性,提高参与度,形成师生“双主体”的良好局面,进而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其次,拓展传媒载体。互联网的发展为西方意识形态渗透和社会思潮的涌入提供了契机,改变了大学生的生活习惯和价值取向,甚至是政治信仰,冲击了我国主流意识形态的指导地位。因此抢占高校网络宣传思想文化制高点,掌握网络意识形态建设主动权至关重要。任钰提出要以“互联网+”为契机,搭建和运用网络平台,如建立思政教育主题网站,强化教育话语表达;以新媒体为介质,增强师生互动交流等。敖成兵认为要积极拓展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阵地,打造“资源共享板块”“在线交流板块”“热点面对面板块”和“原创板块”等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平台,运用网络人际传播和话语传播的力量吸引大学生的注意力。最后,强化实践载体。实践教学能有效串联起课堂所学理论,巩固课堂学习效果,使学生立体化感知和深层次理解教育内容。有学者提出通过利用文化内容感染学生,如举办校园文化艺术节、学术文化节等。还有学者认为可以建立大学生校外实训基地,组织学生参与爱心公益、志愿服务等活动。

四、简评

总的来说,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是近年来学术界研究的一个热点,研究成果呈逐年上升趋势,研究视角和研究内容也逐步拓展和深化,为后来学者开展进一步研究提供了理论依据和决策参考。但不可否认的是,话语体系问题是一个新兴课题,研究时间较短,研究成果还有待于继续丰富,研究中还有诸多问题有待于深化和突破。

(一)研究取得的成就

1.研究视角多样化。从近年的文献可以看出,学者们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的研究,有的以新媒体为语境,有的以文化自信为视域,有的以大学生的价值观变迁为视角,还有的以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为背景等等。研究视角较广,为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创新提供了不同的思路和方法。

2.研究内容多样化。通过对文献的整理和归纳,发现学者们的研究,有的着重分析话语体系的演进、变迁和传承,有的着眼于话语体系面临的现实困境及路径选择,有的注重剖析话语体系的相关概念,还有的以话语体系的结构、功能为侧重点等等。这些研究为从整体上构成完整的研究体系奠定了框架基础。

(二)研究中的不足与展望

1.研究视角有待扩展。目前的研究大都以网络化、文化多元化和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为视角,仅限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内进行研究,从相关学科如心理学、社会学和伦理学做研究的几乎没有。未来的研究应从心理学、伦理学等相关学科的视角探析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的现实困境、原因分析和路径选择。

2.研究成果有待丰富。在中国知网中以“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为关键词进行检索,发现对于该课题的研究时间不长,仅仅是最近5 年的学术热点,有代表性的学术论文和专著较少,无论是从研究广度或深度来看,这一研究都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3.学术争论较少。学术争论能够促进学术的交流与创新, 缺乏争论就意味着研究的停滞不前。例如,在对话语体系及相关概念的解读上,学者们基本上都是相互借鉴、大同小异,看不出实质性的差别。再如,在话语体系建设路径上,除表述方式不同,其框架和内容都大体一致。未来的研究应坚持百家齐放、百家争鸣,注重从不同角度和方面来探析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建设。

参考文献:

[1]范晓.语言、言语和话语[J].汉语学习,1994(04):2-6.

[2]杨生平.话语理论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话语体系建构[J].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15(06):45-51.

[3]王卫兵.国际视野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话语体系认同研究[J].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2016(09):26-32.

[4]周宇豪.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话语体系变迁的政治学考察[J].新闻界,2013(19):16-19.

[5]邱仁富.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理论探要[D].上海:上海大学,2010.

[6]杨飏.大学生价值观变迁视野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构建[J].思想教育研究,2017(12):70-73.

[7]林伯海.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现状观察与转换理路[J].高校辅导员,2018(01):22-25.

[8]陈伟,胡德平.新媒体语境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的转变[J].思想理论教育,2015(01):88-91.

[9]杨玉清,谢玉亮.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构建[J].石家庄铁道大学学报,2013(03):56-58+65.

[10]任钰,刘佳.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构建的四重维度[J].中共珠海市委党校珠海市行政学院学报,2016(02):52-57.

[11]赵春丽.创新思想政治教育话语表达方式的路径[J].思想教育研究,2018(03):29-32.

[12]葛红兵.新媒体语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载体合力研究[J].管理观察,2016(01):157-159.

Research Review on the Discourse System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n Recent Years

YU Xi,ZHANG Si-jun
(School of Marxism,China West Normal University,Nanchong Sichuan,637000)

Abstract:As an important supporting factor to carry out activities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the discourse system is the key to enhance the effectiveness and pertinence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In China,the research on it started late,but many outstanding achievements have emerged.In order to provide some reference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discourse system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the author summarizes the scholars’re‐search on it from three aspects: connotation interpretation, realistic predicament and path choice, which help us to learn more about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the research on this subject.

Keywords:University;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discourse system;review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4-0882.2021.02.022

文章编号:1674-0882(2021)02-0103-07

收稿日期:2020-12-15

基金项目:四川省2018-2020 年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和教学改革项目“基于产出导向理念的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师范生‘UG-I-S四位互动’合作培养模式探索”(JG2018-692)

作者简介:余茜(1995—),女,四川眉山人,在读硕士,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张思军(1973—),四川达州人,博士,教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责任编辑 郭剑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