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贫产业可持续发展“内生动力不足”探究
——以阳高县杏产业为例

杨怡康,蒋毓琪

(山西 大同大学商学院,山西 大同 037009)

摘 要:扶贫产业“内生动力不足”是制约其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本文以阳高县杏产业为例,基于资源保存理论与认知评估理论,探究扶贫产业可持续发展“内生动力不足”的内在机理,发现脱贫农户对于风险意识与自保能力较为敏感,自然风险、市场风险与道德风险是扶贫产业“内生动力不足”的根源。

关键词:产业扶贫;内生动力不足;阳高县

2013年11月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湖南省湘西调研,首次提出精准扶贫重要思想。2018年,《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出台,强调发挥优势产业,实现产业扶贫,其旨于在农业产业空间范围内,依托特色产业、充分利用优势资源,以产业扶贫推动贫困县减贫、脱贫。[1]

贫困县作为特殊的地理单元,[2]是精准扶贫的主战场。在脱贫攻坚进程中,地方优势、特色产业是贫困县脱贫的基础与路径依赖。[3]种植业作为贫困县农户的安身立命之本,基于协调好优势产业与农户两者间的关系,强化产业扶贫俨然成为精准扶贫的重要“内生动力”。[4]关于依赖产业扶贫的实现路径落实精准扶贫,少部分学者对此观点有较小差异,其原因包括目标瞄准偏离、主体间的利益衔接不紧密、规模经营不善等多重原因,其本质侧重于产业扶贫的可持续性存在“内生动力”不足的问题。[5]

山西省阳高县是国家级贫困县,虽现已脱贫摘帽,但扶贫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内生动力不足”仍是“后扶贫时代”维持阳高县脱贫攻坚成果的难题。

一、研究区域概况

阳高县拥有得天独厚的日照、降水等自然因素以及适合杏树生长的立地条件,有着四百多年的杏树栽植史,杏树在农村经济结构中占有较大的比重,尤其盛产京杏,被誉为“三晋杏乡”。杏产业是阳高县的主导产业之一,主要通过“农户+合作社”“农户+基地+公司”等多种经营模式推动其发展。此外,县政府大力推动杏树种植以及杏果产品深加工,在苗木采购上发放阶段性补贴、新品种引进、栽培技术培训等多方面给予政策支持,为阳高县脱贫攻坚提供保障。

二、理论解析

(一)资源保存理论 资源保存理论(Conservation of Resources Theory,COR)是由Hobfoll提出,主要用于解释利益主体在所处环境压力的情况下依据资源得失自身做出选择的行为,其假设条件为利益主体竭尽全力维持、保护固有资源,其所遭受损失被视为威胁。[6]拥有充足资源的利益主体很难受到资源损失的威胁,除此之外,还有能力获得其他资源,实现资源增值,被称为“增值螺旋”。享有较少资源的利益主体容易遭受资源压力,导致其依赖增加资源投入而止损,进一步加速了资源损失,被称为“损失螺旋”。由此可揭示出“增值螺旋与损失螺旋”的三个主要论断:(1)与获得资源相比,利益主体对失去资源更为敏感,即保护资源的首要性;(2)利益主体遭受较小资源损失压力时,会尽力获取更多资源,即获取资源的次要性;(3)利益主体通过增加资源投入的方式改变现状试图防止资源受损,即资源投入的免损性。[7]

产业扶贫作为一项激励政策,贫困农户借助此平台激发自身发展能力,为了避免遭受损失会尽力培育“增值螺旋”。阳高县农户脱贫后,自身会判别杏产业是否能够良好延续,倘若能够得到政府持续支持,被视为有价社会资源,易产生资源增量,提升资源增值螺旋,增强农户参与杏产业的动力。倘若脱贫农户依据现实情况,认为继续参与杏产业扶贫存在一定的风险隐患,可能产生资源损耗,引发资源损失螺旋,导致其会放弃参与的扶贫产业,表现为消极懈怠。贫困农户尽管脱贫,但仍是拥有较少资源的弱势群体,其抵御风险能力较差,陷入资源损失螺旋的可能性增加。依据资源保存理论,脱贫农户为防止自有资源受损、陷入资源损失螺旋的恶性循环,首先对杏产业扶贫是否具有可持续性进行判别,然后评估其风险性、增值性与回报率并抉择是否继续从事杏产业扶贫。有效防范、化解杏扶贫产业的风险,有助于减轻脱贫农户的资源损失压力,消除产业扶贫“内生动力不足”的问题。

(二)认知评估理论 认知评估理论(Cognitive Appraisal Theory,CAT)侧重探究利益主体对外部环境的感知与评估过程以及利益主体与外部环境交互作用对其所产生的认知态度与行为。[8]在外部环境发生变化的情况下,利益主体会依据所处环境信息、拥有资源状况与自身能力,对项目的重要性进行评估。认知评估分为利益主体对外部环境是否产生正外部效应的初级评估与自有资源是否能适应外部环境的次级评估。

“后扶贫时代”的产业扶贫对脱贫农户是重要的外部环境。根据CAT理论,阳高县脱贫农户会对是否参与扶贫产业产生不同认知与评估。倘若脱贫农户综合考虑政策环境与自身拥有资源状况,认为持续参与扶贫产业有利于增加经济收益,提升其主动性与积极性。与之对比,阳高县脱贫农户判断继续从事扶贫产业有可能在政策环境逐渐弱化的情况下产业结构趋于不合理或者杏产品出现滞销的情况,脱贫农户经济收入带来风险,自身利益受损。基于现有的产业扶贫效果,定位不清晰与扶贫追求见效快等特点,脱贫农户感知自有资源较少、自身能力有限以及抵御风险能力较差,导致其关注点聚焦于扶贫产业持续可能带来潜在风险与损失。从基层治理角度分析,政府与脱贫农户的利益诉求存在差异,村干部期望扶贫产业能够持续为脱贫农户提供帮助,进而为乡村振兴奠定基础,而脱贫农户有了一定的资源与资金,在比较收益的作用下,并不受限于原有扶贫产业,期待利用自身已有的资源追求更高的经济收益。因此,扶贫产业能否为阳高县脱贫农户持续带来经济收益是解决其可持续发展“内生动力不足”的关键。

三、基于风险视角的影响因素分析

脱贫农户对于风险意识与自保能力较为敏感,在自有资源与自身利益不受损失的前提下实现边际收益最大化。目前,阳高县脱贫农户拥有的生产资料仅为土地、劳动力与较少资本,缺少管理、技术与市场等要素使其感知潜在风险的威胁,包括自然风险、市场风险与道德风险。尤其这些重要资源的缺失使得阳高县脱贫农户进一步评估原有扶贫产业是否具有可持续性,这也是导致扶贫产业“内生动力不足”的原因。

(一)自然风险 自然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天然条件,尽管人类抵御风险能力提升,但突如其来的自然灾害很难预测。首先,脱贫农户是以种植杏树为基础,易受自然灾害、恶劣环境的影响。在阳高县调研过程中发现,2020年春季杏树花期遭受冻害,给农户带来较大的经济损失。其次,风险应急预案缺失是遭受自然灾害的重要原因。阳高县基层干部追求扶贫产业的“短平快”,很少详细制定风险预警方案,导致脱贫农户对产业扶贫的可持续性存在疑问。当脱贫农户认识到扶贫产业可持续性有难以规避的自然风险,自身会依据已有的资源与国家无息贷款获取收益,培育资源增值螺旋。倘若脱贫农户继续从事扶贫产业,突如其来的自然风险对其造成经济损失,其付出的劳动与时间已变成沉没成本,导致产业扶贫产生一定“内生动力”不足,严重影响阳高县脱贫农户的信心。

(二)市场风险 市场是资源配置的主要手段,商品生产、销售与消费等多个环节都遵循市场规律,具有效率优势。然而产业扶贫是由政府主导,市场配置存在商品价格波动与信息不对称现象,这些因素导致扶贫产业持续发展面临着难以预测的市场风险。首先,扶贫是依据市场模式有序进行,但难以规避“市场失灵”。阳高县杏果在丰收时期,市场出现供过于求的现象,使得杏果被低价处理,导致“谷贱伤农”,严重影响了脱贫农户从事原有扶贫产业的积极性。其次,扶贫产业是由政府主导,弱化了市场配置资源的作用。阳高县政府急于完成脱贫任务,存在短期功利性,缺少对杏产品市场需求的调查、分析与论证,导致阳高县扶贫产业持续性差。最后,市场管理人才严重缺乏。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阳高县脱贫产业缺少市场营销的专才,尚未利用“互联网+”模式销售杏产品,使得部分产品滞销。脱贫农户意识到自身经营管理能力有限与可获得支持性资源不足,间接评估继续从事原有扶贫产业的损失远远高于收益,使其陷入资源损失螺旋。优惠政策很难抵御市场风险,结果具有威胁性,脱贫农户对扶贫产业是否持续参与存在疑虑。

(三)道德风险 扶贫工作具有“政治与经济”双重目标。贫困县“摘帽”后,扶贫产业持续发展易产生“精英俘获”,使得在实际运行过程中扶贫资源很难使脱贫农户真正受益,存在道德风险。[9]首先,扶贫产业的特殊性主要表现在扶贫所需资金来源于政府与帮扶单位,实施与运行都受政府主导,政治益贫性较强。因此,阳高县杏产品这一优势资源尚未有效利用,加之缺乏市场需求调研,扶贫产业持续发展难以实现精准施策,面对突如其来的风险表现出脆弱性。其次,地位差异使得“精英俘获”重要资源。村干部、种植大户作为脱贫农户心目中的“精英”,信息获取能力突出、拥有较多资源,在“乡土关系网”中占主导地位,脱贫农户获取经济收益较少,反而拉大差距。最后,“未计入成本”增加了扶贫产业可持续发展的脆弱性。从会计视角看,扶贫设备与资金是由阳高县政府、帮扶单位资助,尚未计入成本,使得“精英”无偿“俘获”该部分资源且无动力谋划扶贫产业的可持续发展。产业扶贫过程中的道德风险加深了脱贫农户对政府行为认知的差序化,两者利益诉求存在较大差异,使脱贫农户认为从事原有扶贫产业难以实现经济收益增加,自身利益受损,陷入资源损失螺旋,会远离扶贫产业,导致原有扶贫产业很难具有持续性,这也是其“内生动力不足”的又一原因。

四、化解产业扶贫“内生动力不足”的对策

(一)完善风险防御系统,提升风险预警能力2020年,阳高县“贫困摘帽”,基础设施建设明显改善,但与之匹配的防御设施尚未健全且风险预警、灵活应对能力较差。健全防御风险配套、提升风险预警能力需要从多方面建立保障措施:(1)阳高县政府应划拨、建立专项资金,用于购买杏产品贮存所需要的加工、保鲜厂房与设备,同时建立监管部门确保资金使用的合理性与有效性,避免由于资金投入分散导致效率低下。真正做到专项资金为脱贫农户使用,从而降低继续参与扶贫产业脱贫农户的经济损失。(2)建立物联网平台,借助“互联网+”的优势,实现信息共享,最大程度规避杏产品价格波动带来的损失。阳高县政府牵头,邀请农业科学院所与农业院校的专家在当地开展“电子商务课堂”活动,宣传电子商务的理念、讲解商务经营模式与运营管理、培训脱贫农户使用电子商务的实践操作,加强其对电子商务经营模式的认可度。(3)与物流快递等高效配送方式对接,降低杏产品滞销风险。阳高县应将物流进行层次划分,首先,加强与电商、物流企业的合作,建立物流仓储信息采集和发布平台;其次,建立电商扶贫与物流中转的横向合作;最后,完善杏产品的“最后一公里”配送服务,最大程度减少杏产品滞销损失。(4)加强与龙头企业合作,学习其先进的经营模式与管理经验,延长杏产品价值链,提升扶贫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内生动力”。此外,杏产品深加工同时,扩大产业规模,形成产业带与产业集群,打造具有特色优势、品牌优势以及特色优势的杏产品。

(二)弱化“精英俘获”的作用,强化脱贫农户的主体意识 弱化“经营俘获”尤为必要,应将资源与资金向脱贫农户倾斜,提升其抵御风险的能力。(1)扶贫产业确保脱贫农户参与且承接。阳高县政府或帮扶单位基于对脱贫农户精准分析,将扶持性资源直接拨付予脱贫农户,充分激发脱贫农户继续参与扶贫产业的主动性与积极性。此外,进一步加强“龙头企业+脱贫农户”或“农业合作社+脱贫农户”等带贫模式,丰富脱贫农户参与模式的选择性,提高其参与度与归属感。(2)提升脱贫农户作为出资人的身份。之前扶贫产业还是以劳动资源为主要生产要素参与,很难突出脱贫农户的主体性。阳高县政府应与银行等金融机构建立合作机制,引导推动产业扶贫可持续发展的小额信贷,鼓励脱贫农户通过无息或小额贷款,真正让脱贫农户感受到“贷得到、真受益”。获得贷款后并以出资方式明确脱贫农户的“主人翁”地位,激发其主体责任意识与内部动力。[10](3)完善扶贫产业登记与监管制度。对扶贫产业的整个运营程序进行详细记录与监管,定期公开财务状况与审计信息。套取经费影响扶贫产业可持续发展并导致经济损失的行为,及时问责且追究相关人员责任,为脱贫农户正真从扶贫产业可持续发展中获取实惠提供保障。

(三)培养与引进人才,扶“智”带“贫”人才是扶贫产业可持续发展的核心因素,先进的管理模式、全面的技术能力有利于抵御各种风险。培养与引进各类人才是扶贫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动力,也是实现阳高县乡村振兴的重要保障。高效利用阳高县政府与扶贫单位提供的资源与人才有机结合,提升扶贫产业的内生发展动力。(1)建立人才资源库。阳高县应以发展规划为依据,制定详细的人才培育、引进以及储备方案弥补优质人力资源不足,为阳高县扶贫产业可持续发展提供充足的人力资源。通过建立人才信息系统,实现专业人才人人有档案,对人才进行动态管理,实现其人生价值。(2)引进紧缺专业人才。扶贫产业可持续发展需要核心技术和先进的管理经验作为支撑。阳高县应重金从外部高薪聘请掌握杏产品深加工技术、能够提高杏产品附加值且管理经验丰富的知名专家对阳高县杏产业可持续发展进行把脉、指导,同时配备掌握市场信息以及价格波动规律的顾问,及时了解市场供求动态。(3)加强与高校、科研院所的合作。阳高县应以大同大学农学院、大同农委为依托,与其签订合作协议,对具有一定专业知识与业务经验的脱贫农户进行技能培养与临场指导,为其创造学习机会,提升其能力,培养其成为真正有技术的人才,降低继续从事扶贫产业的经营风险。(4)以优惠政策招贤纳士。吸引外出务工人员与大学生返乡创业、就业,凭借其积累的知识经验与专业技能,强化脱贫农户的认识水平,激发其自我完善、发展的欲望与内生动力。

五、结语

“后扶贫时代”产业扶贫“内生动力不足”问题是影响阳高县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扶贫产业持续发展过程中可能面临各种风险,导致阳高县扶贫产业遭受损失戛然而止。因此,采取有效措施预防、预警、应对扶贫产业风险,使阳高县脱贫农户认识到继续参与扶贫产业能够实现价值增值,激发“内生动力”。此外,监管扶贫产业的实施情况并科学剖析其各环节存在的问题,有针对性地采取应对措施,逐步消除阳高县产业扶贫可持续发展的“内生动力不足”问题。

参考文献:

[1]郭远智,周扬,刘彦随.贫困地区的精准扶贫与乡村振兴:内在逻辑与实现机制[J].地理研究,2019(12):2819-2832.

[2]文琦,郑殿元.西北贫困地区乡村类型识别与振兴途径研究[J].地理研究,2019(03):509-521.

[3]刘学敏.贫困县扶贫产业可持续发展研究[J].中国软科学,2020(03):79-86.

[4]许汉泽,李小云.精准扶贫背景下农村产业扶贫的实践困境——对华北李村产业扶贫项目的考察[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01):9-16.

[5]侯昭华,宋合义.“顽疾”还是“误诊”?产业扶贫“内生动力不足”问题探究[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02):44-51.

[6]Hobfoll S E.Conservation of Resources—A Conservation of Resources—A New Attempt at Conceptualizing stress[J].Am Psychol,1989(03):513.

[7]曹霞,瞿皎娇.资源保存理论溯源、主要内容探析及启示[J].中国人力资源开发,2015(15):75-80.

[8]Lazarus R S,Folkman S.Stress,Appraisal,and Coping[M].New York:Springer,1984.

[9]葛笑如,张亮亮.产业扶贫项目可持续发展的风险挑战及对策研究[J].湖北社会科学,2018(04):41-47.

[10]江立华,肖慧敏.心理健康与精准扶贫:激发脱贫内生动力的新途径[J].湖北民族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05):131-137.

On“Insufficient Endogenous Motivation”for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Poverty Alleviation Industry
——Take the Apricot Industry of Yanggao County as an Example

YANG Yi-kang,JIANG Yu-qi
(School of Business,Shanxi Datong University,Datong Shanxi,037009)

Abstract:Insufficient endogenous motivation of poverty alleviation industry is an important factor restricting its sustainable de‐velopment.Taking the apricot industry in Yanggao County as an example,based on resource conservation theory and cognitive eval‐uation theory,the author studies the internal mechanism of the“insufficient endogenous motivation”for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poverty alleviation industries.The results show that poverty alleviation farmers are more sensitive to risk awareness and self-in‐surance capabilities.Natural risks,market risks and moral risks are the root causes of the lack of endogenous motivation of the pov‐erty alleviation industry.

Key words:poverty alleviation through industry;insufficient endogenous motivation;Yanggao County

中图分类号:F30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4-0882.2021.03.029

文章编号:1674-0882(2021)03-0131-04

收稿日期:2020-12-15

基金项目:山西大同大学青年科研基金项目(2017Q12);大同市软科学研究计划项目(2019196)

作者简介:杨怡康(1990-),女,山西大同人,硕士,助教,研究方向:资源与环境经济;蒋毓琪(1983-),山西大同人,博士,副教授,研究方向:资源与环境经济。

〔责任编辑 冯喜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