及物性系统与诗歌主题解读
——以《雪夜林边驻》为例

马文联

(广东培正学院外国语学院,广东 广州 510830)

摘 要:运用系统功能语言学的及物性理论,对弗罗斯特的代表作《雪夜林边驻》进行及物系统三要素——过程类型、参与者及环境成分的综合对比分析,细致解读诗歌的主题和深层意义,同时证明及物性系统在解读诗歌主题与深层意义的可行性。

关键词:系统功能语言学;及物性系统;过程类型;环境成分;《雪夜林边驻》

作为一个不断发展的语言学理论,系统功能语言学为文本分析提供了细致实效的分析工具。韩礼德(Halliday)提出的语言三大元功能,即概念功能,人际功能和语篇功能被广泛地应用于文学语篇的分析实践中。其中概念功能的及物性系统“体现的是人类的主客观经验,它所属的概念功能在语言中的体现是与讲话者看待世界的角度和认识世界的程度分不开的”。[1]笔者立足于韩礼德系统功能语言学的概念功能,对20世纪美国诗人弗罗斯特的代表作《雪夜林边驻》(Stopping by Woods on a Snowing Evening)进行及物性分析,探讨说明及物性系统的选择和运用在诠释和深化诗歌的主题寓意所起的决定性作用。

一、及物性系统概述

根据语言所承担着各种各样的功能,以韩礼德(Halliday)为代表的系统功能学派将其归纳为概念功能,人际功能和语篇功能。其中概念功能是最主要的功能,它是指人类通过语言在内心建立起一个现实世界,通过语言来表达对周围环境和内心世界所发生一切的一种理解,“它使得人类能够基于现实建立起一个心里图像,理解周围或其内心所发生的事件”。[2]也就是“人们用语言来谈论他们对世界(包括现实世界和内心世界)的经验,用语言来描述周围所发生的事情(event)或情形(situation)。”[3]讲话者或作者作为观察者运用语言描述自己或他人的社会经历和内心的经验,同时也表达事物之间和人物之间的各种逻辑关系。概念功能的主要体现形式是及物性系统,“及物性是一个语义系统,其作用在于把人们在现实世界中的所见所闻,所作所为分成若干种过程(process),并指明与各种过程有关的“参与者”(participate)和“环境成分”(circumstantial element)”。[4]该系统具体涉及物质、心理、关系、言语、行为和存在六个过程。“物质过程是表示做某件事的过程(a process of doing),这个过程本身一般由动态动词(如build,break)来表示。心理过程是表示感觉(perception)、反应(reaction)和认知(cognition)等心理活动的过程(a process of thinking)。关系过程指的是反映事物之间处于何种关系的过程(a process of being)。”[4]前三个过程为主要范畴,后三个过程为次要范畴。每种过程,还含有参与者和环境成分,从而构成一个连续的,具有互补或析取关系的系统。在语言交流中,作者通过对及物性系统作连续的选择而表达人的外部经历和内心世界。人们对世界认识的变化主要是通过概念功能的及物性得以实现。

二、诗歌的及物性过程分析

弗罗斯特被誉为20世纪“美国文学中的桂冠诗人”。他以英格兰农村生活为背景,创作了许多优美的诗篇。这些诗篇基本上秉承了英美格律诗的传统,没有华丽的辞藻,运用方言土语,被称为田园诗。这些诗把深刻的思考和哲理寓于平淡无奇的内容和简洁朴实的诗句之中,貌似简单却有大境界。所以作者又被冠以哲学诗人的称号。他的诗歌主题主要涉及选择、矛盾和黑暗三大方面。《雪夜林边驻》是其中最具代表性和最脍炙人口的作品,它频频出现在各类大学英语的教材中。这首诗发表于1923年,篇幅较短,全篇共计17行,115个词。诗人用短短数行对人、景、物的描写,表达了他对社会、人生的思索。长期以来对于该诗的研究一直方兴未艾,研究角度层出不穷,特别是对于诗歌主题的挖掘也是异彩纷呈。这方面的研究主要集中于诗歌主题的界定和写作的起因两方面,鲜有运用功能语言学的理论进行主题剖析,所以笔者尝试用及物性系统对其主题进行详细的解读。为了便于分析,我们将整个诗篇按照内容变化分成三节:第一节为诗歌的1-5行,第二节为诗歌的6-11行,12行到最后为诗歌的第三节。

(一)诗歌第一节的及物过程分析 诗歌的第一节主要描写作者在一个下雪的傍晚,驻足在一片不知名的树林边,树林的主人并未发现他在欣赏雪中的树林美景。具体的及物性过程和参与者的分析见表1。由表1可知,这一节涉及了3个物质过程,3个心理过程,1个行为过程,1个存在过程,1个关系过程,所有过程类型比后面两节诗都要丰富。我们将详细分析这4种过程以及它的主要参与者。这一节的物质过程用到的动词有:stopping,stopping,fill up。“stopping”出现了两次,而且参与者都是“我”,可以说匠心独具。“Stop”的重复运用一方面表达了“我”外在的状态:奔波了一天,在某地停下来休息;另一方面也表现出“我”的心理状态:在漫漫人生之路的跋涉中,“我”有强烈的要停下来小憩的想法。作者在诗歌的开始就用这样两个物质过程奠定了诗歌的主题背景。在现实中的此时此刻,“我”能做的和想做的只有一件事,就是停下来。这不禁引起读者的揣测和兴趣,是什么让“我”停下来?停下来做什么?“存在过程是表示某物存在的过程,常用的动词是be,此外还有exist,arise等”。[4]这里表达存在过程的句子,参与者是house。透过这个存在过程,发现“我”小憩的地方是小村庄外的一片小树林,而且“我”认识树林的主人,“我”对这样的环境是熟悉的、欣赏的、向往的。原来“我”停下来的地方不是车水马龙的都市,也不是繁花似锦的风光,而是一片安静的,主人不在的小树林。就是这样简单朴素的风景让“我”停下来。现实世界让人感到疲惫和压力,“我”想停下来面对“我”真实的渴望。原来“我”想要的是如此简单朴素。“对于心理过程,Halliday将其分为“感知”“认知”“愿望”“情感”4类。其中“认知”和“愿望”属于较高层次的心理过程,而“感知”和“情感”则属于较低层次的心理过程。”[5]这一节有3个心理过程,其中2个心理过程的参与者是“我”,而且由表示强烈认知的动词“think”和“know”来体现,“think”和“know”重叠使用强调了后面紧跟的关系过程的小句“whose woods these are”。说明“我”了解树林的主人,暗示了“我”对他人的理解。“我”不但很了解自己的行为和欲望,也了解他人的世界,对现实生活和周遭的人、事、物具有一定的洞察力。另一个心理过程的参与者是“he”—树林的主人,由表示感觉的动词“see”来体现。这个过程因其前面的否定词“not”而没有实现,也就是说对后面的行为过程“To watch his woods fill up with snow”毫无感知,表明树林的主人并不知道“我”的行为,进而更不了解“我”的内心世界,甚至并不知道“我”的存在。这里的树林主人也可以推及到“我”所认识的,接触的周围人。以上两个不同参与者的心理过程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我”在认真观察这个世界以及这个世界的人,事,物,但周围没有人看到和关心“我”的所作所为,所思所想。

表1 诗歌第一节原文、及物性过程类型分布与参与者

第一节原文过程类型分布参与者物质过程Stopping by woods on a snowy evening/whose woods these are I think I know.His house is in the village though;He will not see me stopping here/To watch his woods fill up with snow.心理过程关系过程I;His house,He;存在过程行为过程3 3 1 1 1

诗歌的第一节开门见山直奔矛盾主题:“我”的内心世界与现实世界的矛盾;“我”对世界和他人的洞察与他人对“我”的漠不关心之间的矛盾;也就是这些矛盾使“我”停下来,不想前行。

(二)诗歌第二节的及物过程分析 这一节叙述作者所骑的小马对突然停在这样一个平淡无奇的树林边感到不解,振动脖子上的铃铛来提示主人。具体的及物性过程和参与者的分析见表2。整节包含2个物质过程,1个心理过程,1个言语过程和1个存在过程。值得注意的是整节只有一个参与者,就是my little horse。第二节的描述中心是“我”的小马。小马和“我”形影不离,它陪伴“我”在这世间行走,也在这树林边停留,可以说他代表“我”最亲近的人。这节诗用了一个心理过程的小句“My little horse must think it queer”作为开端,其中的心理过程也用表示强烈认知的动词“think”来表达对主人驻足的诧异。可见“我”的小马也不了解“我”内心的渴望,承接了上一节的内容,不但不熟悉的人不清楚“我”的内心世界,而且亲近的人也不了解“我”。接着用一个物质过程小句“He gives his harness bells a shake”表达他的抗议和不满;小马又用一个言语过程问“我”是否出现了意外:“To ask if there is some mistake.”这是该诗唯一的一个言语过程。“言语过程是通过讲话交流信息的过程,常用的动词有say,tell,talk,praise,boast,describe等”。[4]这里用动词“ask”来体现言语过程,进一步表明了“我”的现实生活是忙碌的、奔波的,所以突然的停顿令人费解。就连和“我”形影不离的小马也觉茫然,不理解我的所作所为。唯一的言语过程揭示了“我”虽然不被人理解,但是有想与人们交流的渴望。表面上是小马对“我”的行为不理解而发出的质问,实质上也是“我”的一种自问:为何“我”要在这里停留?为何“我”会留恋这平凡的小树林?为何“我”自认为了解他人却不被他人了解?到底是哪里出了毛病?这一系列的问题是“我”想找到了解世界和自我关系的一种询问。

表2 诗歌第二节原文、及物性过程类型分布与参与者

第二节原文My little horse must think it queer/To stop without a farmhouse near/Between the woods and frozen lake/The darkest evening of the year.He gives his harness bells a shake/To ask if there is some mistake.过程类型分布参与者物质过程心理过程言语过程My little horse存在过程2 1 1 1

这一节承接了上一节的内容,说明他人对“我”的不解,不但陌生人而且熟悉亲近的人都不能理解。“我”借小马之口发出了呐喊和质问:到底是哪里出了问题?作者想要更深层次的剖析,这也引发了第三节的内容。所以这一节不但是诗歌主题的进一步深入,更是内容上的承上启下。

(三)诗歌第三节的及物过程分析 弗罗斯特的诗歌构思精巧,总是有一个耐人寻味,含义隽永的结尾。具体的分析见表3。最后一节作者运用了3个物质过程,2个行为过程和2个关系过程完成了结尾。“关系过程指的是反映事物之间处于何种关系的过程(a process of being)”。[4]结尾以两个关系过程的小句开始,参与者分别是sound和woods。面对“我”渴望与人们交流的询问,没有得到回应,回应“我”的只有掠过的清风夹带着雪花;只有这些自然景物陪伴着“我”,并带给“我”片刻的休憩。这就是“我”所在的现实世界。面对这样的现实世界,“我”自然是无奈的,困惑的,无解的。但接着作者用3个物质过程告诉读者,“我”在这样的现实世界中要做的事:“But I have promises to keep.And miles to go before I sleep.And miles to go before I sleep.”说明“我”依然要去兑现很多的承诺,依然要去跋涉漫漫的人生路。这里笔锋一转,2个物质过程都用了动词go,告诉读者“我”是如何面对和走出现实世界的无奈和困惑的。正如弗罗斯特曾说的,“任何想停下来歇息的人都会像在冬天的暴风雪中停下来一样,等待他的只有死亡。对一个人的心灵而言,去攀登人类尚未攀上的最高峰之雄心壮志并无极限”。[6]表面上看“我”非常勇敢和励志,但这实在是“我”的无奈之举。因为“我”并没有找到需要的答案,唯一能做的就是继续走下去,别无选择。另一方面动词“go”与第一节物质过程中的动词“Stop”相互呼应,表达出“我”内心的矛盾:在这个没有人了解“我”的现实世界,“我”只能在大自然中做片刻的出离,得到片刻的欢愉,但最终“我”还是要勇敢面对,继续前行。值得注意的是,在这两个物质过程中还包含了2个行为过程的小句“before I sleep”。动词“sleep”虽然体现了行为过程,但它与诗歌开始体现物质过程的“stop”意义相同。“我”要做的事情是停下来,那表现在行为举止上最贴切的就是睡觉,休息。诗歌的结尾把矛盾的主题推向了高潮:“我”内心是要停下来的,但现实还是要“我”继续前行;“我”要寻求世界与自我关系的答案,但结果只是一片寂静和掠过的清风。

表3 诗歌第三节原文、及物性过程类型分布与参与者

第三节原文过程类型分布参与者The only other sound’s the sweep/of easy wind and downy flake.The woods are lovely,dark and deep.But I have promises to keep.And miles to go before I sleep.And miles to go before I sleep.物质过程关系过程Other sound;the woods;I行为过程3 2 2

(四)诗歌环境成分分析 虽然在及物性过程中,过程类型的分析是其核心,但环境成分也同样重要。语篇中几乎所有及物性过程都蕴含着环境意义,所以完整的及物性分析应包括对环境成分的分析,而这一点往往被分析者忽略。环境成分对达到特定的主题效果有着突显的作用。表4是诗歌中涉及的环境成分。

表4 诗歌中的环境成分分布

On a snowy evening;The darkest evening of the year;before I sleep With snow Without a farmhouse near环境成分空间In the village;between the woods and frozen lake时间方式条件

从上表的分析中,可以看到诗中涉及的环境因子非常简单,主要以空间和时间为主。在表达空间的环境成分中,有village,woods,lake这些能引发我们心中安静、踏实、自由和超脱感受的自然景观,是“我”想停留的、向往的地方。这些地方与喧嚣的、无交流的、不被理解的现实世界形成鲜明的对比。在时间的环境成分中,最明显的就是“evening”,而且是“snowy evening”;“the darkest evening”。“我”已奔波疲累了一天,是该休息的时候了,更何况是一个漆黑的,白雪覆盖的冰冷夜晚,令“我”想放弃心中的向往和承诺,就此驻足,远离喧嚣与无奈的现实。这里一方面与前面的空间相呼应,另一方面为结尾的反转做巧妙的铺垫。这简单的时空交织,塑造出诗歌独特的审美意境,朴实无华,自然清新,却给读者留下了无限的思考和想象的空间。

三、结语

本文以弗罗斯特的诗歌《雪夜林边驻》为例,从韩礼德(Halliday)系统功能语言学的概念功能出发,对其及物性系统三要素:过程类型、参与者及环境成分进行了综合细致的分析,我们可以清楚得了解到这首诗歌的主题,一个没有答案的矛盾主题:面对一个无生机的,人与人之间无交流和互动的现实世界,“我”是渴望超脱的。但无奈“我”不能停下来,只能坚持走下去。文本的构建就是一个意义的体现过程,实践证明运用功能语法中的及物性研究为我们更好地理解诗歌的主题和表现手法提供了很好的方法;诗歌的及物性分析对诗歌主题的深入理解具有重要意义和价值。

在运用及物性系统对诗歌的主题解读过程中,除了对每个小句的过程分析之外,还要对参与者不同过程相同的小句进行对比。比如诗歌第一节的两个心理过程,参与者分别是“我”和“树林的主人”,体现的动词强烈程度不同,通过对比直接呈现了主题。其次,诗歌中出现最少的关系过程值得关注。本诗的第二节出现了全诗唯一的一个言语过程,这一过程将诗歌的主题发展推向高潮,并为结尾做了铺垫。最后对于诗歌环境成分的分析也是剖析诗歌主题的辅助手段。

参考文献:

[1]胡壮麟,朱永生,张德禄,等.系统功能语言学概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

[2]程爱民.弗罗斯特的诗歌艺术[J].外国文学,1994(04):64-68

[3]李国庆,陈倩.《圣诞欢歌》中译文功能语篇分析初探[J].江西财经大学学报,2007(02):110

[4]胡壮麟,朱永生,张德禄,李战子.系统功能语言学概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5]张洁,张琳.及物性系统与小说人物存在状态:《老安德伍特》的功能文体解读[J].天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01):68

[6](美)弗罗斯特著,曹明伦译.诗全集、散文和戏剧作品[M].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2002.

On Transitivity System and Interpretation of Poem Theme
——Reread Stopping by Woods on a Snowing Evening

MA Wen-lian
(Department of Foreign language,Guangdong Peizheng College,Guangzhou Guangdong,510830)

Abstract:Based on the transitivity system of system functional linguistics(SFG),a comprehensive analysis is made to Frost's Stopping by Woods on a Snowing Evening from three aspects:process type,participants and circumstantial elements,and the poem theme and deep sense are interpreted.It also proves that transitivity system is practical to interpret the poem theme and its deep sense.

Key words:system functional linguistics;transitivity system;process type;circumstances;Stopping by Woods on a Snowing Evening

中图分类号:H315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4-0882.2021.03.024

文章编号:1674-0882(2021)03-0108-04

收稿日期:2021-01-24

基金项目:2019年度广东省大学英语教学改革项目“大学英语综合实训课程”(YDY-2019-17)

作者简介马文联(1971—),女,山西大同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系统功能语言学。

〔责任编辑 冯喜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