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蒙俄万里茶道(山西段)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模式研究

黄孝东,刘浩泽

(山西 大学哲学社会学学院,山西 太原 030006)

摘 要:线性文化遗产研究是近年来学界关注的重点,晋商开辟的中蒙俄万里茶道留下了大量文化遗产,对其进行合理的旅游开发是促进山西文旅融合、经济转型发展的路径之一。本文对中蒙俄万里茶道(山西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中的特色小镇模式、古城嵌入模式、博物馆模式以及工业旅游模式进行了深入地探讨,以期助推山西区域经济发展和长城-黄河-太行三大旅游板块的打造,并为山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态传承和生产性保护提供一定的思路。

关键词:万里茶道;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

万里茶道是晋商在明清时期开辟的一条以山西、河北为枢纽,北越长城,贯穿蒙古,经西伯利亚,通往欧洲腹地的陆上国际茶叶商路。[1](P8-9)2013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莫斯科国际关系学院发表演讲时,将“万里茶道”和新世纪中俄油气管道并称为“世纪动脉”。虽然万里茶道随着晋商的没落而失去了往日的辉煌,但近年来全球范围的“文化遗产热”以及学界对线性文化遗产的关注,使得万里茶道重新进入人们的视线,复兴万里茶道也成为“一带一路”倡议的重要构成部分。山西作为晋商的“大本营”,在万里茶道沿线留下了古城、古镇、大院、商街、票号、镖局、会馆等大量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前,山西省已经建立国家、省、市、县四级“非遗”名录体系,但实际上“非遗”的抢救速度不及濒危、消亡的速度,“非遗”保护仍是一项长期、艰巨的任务。[2]在旅游消费升级、文旅融合发展的大背景下,如何更好地开发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资源,成为山西谋求转型发展的重要途径和有力抓手。

一、万里茶道(山西段)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资源分布情况

(一)万里茶道在山西境内的重要节点 万里茶道的兴起与中俄边境贸易有很大关系。早在宋代,我国北方边贸中就有茶叶交易,但只是象征性的,贸易额也微不足道。康熙二十八年(1689),中俄签订《尼布楚条约》,两国开始正式互市茶叶,但这仍不能满足俄国对茶叶的需求。经两国多次协商,雍正五年(1727)中俄双方签订了《恰克图条约》,标志着万里茶道有了固定的路线,被官方认可并加以管理和保护。

万里茶道大致可分为三段:第一段为南段,从福建武夷山下梅地区至汉口,既是茶叶生产和加工基地,也是以船只为主要工具的水路运输线;第二段为中段,由汉口途径河南赊店西至山西朔州杀虎口,东至河北张家口,是以马匹、马车为主要工具的旱路运输线;第三段为北段,从杀虎口、张家口向北达到蒙古、西伯利亚、恰克图、莫斯科甚至欧洲腹地,是以骆驼为主要工具的草原戈壁运输线,是最重要的茶叶消费地与销售地。

从福建下梅地区至河南赊店,晋商完成了约1400千米的南段水路运输。在赊店山陕会馆的晋商接货后,立即用牛车和骡马驮运,开始了陆路车程,出发的第九日,进入山西省晋城市,再经过二十天左右的时间,穿越晋城市、长治市、晋中市、太原市、忻州市、朔州市和大同市,将茶运输到张家口,再北上至库伦、恰克图等地。笔者根据《行商遗要》中的相关记载,将万里茶道山西境内的主要节点整理如下:

表1 万里茶道(山西段)重要地点

由赊店出发目的地备注第九日第十日第十一日第十二日第十三日第十四日第十五日第十六日在长平住宿今沁县经来远镇,至子洪口第十七日停留、修整第十九日第二十日第二十二日泽州拦车镇泽州高平县、长平长子县鲍店镇襄垣县虒亭镇沁州武乡县土门村进入祁县鲁村(榆次、太谷、祁县交界)经徐沟县至晋源经太原大北门至黄寨经崞阳镇至代县阳明堡今阳曲县治第二十三日经雁门关至岱岳镇第二十四日经歧道地,过金沙滩至怀仁向西北经右玉出杀虎口继续北上,向东北经怀仁去往大同少数茶商出雁门关后走应县、浑源,经河北蔚县去张家口或北京第二十五日第二十六日第二十七日第二十八日大同阳高经天镇县至怀安县经万全县至张家口今怀安镇

(二)万里茶道(山西段)沿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分布情况 山西独特的自然环境和悠久的历史文化滋养出多种类型的“非遗”。目前,山西省共有156项国家级“非遗”,743项省级“非遗”,项目总量居于全国前列。就国家级“非遗”的区域分布而言,山西11个地市均有涉及,其中运城、临汾数量最多,阳泉、朔州分布较少。

表2 山西省非遗统计表

类别与数量(项)民间文学(10)分布地区及数量晋城(4)、运城(3)、太原(1)、晋中(1)、阳泉(1)代表性项目董永传说、杨家将传说、尧的传说、赵氏孤儿传说

传统音乐(21)晋南威风锣鼓、上党八音会、太原锣鼓、恒山道乐传统舞蹈(13)翼城花鼓、万荣花鼓、土沃老花鼓、稷山高台花鼓传统戏剧、曲艺(38)忻州(4)、大同(3)、运城(2)、吕梁(2)、长治(2)、太原(1)、晋中(1)、临汾(1)、晋城(1)运城(4)、临汾(3)、晋中(3)、吕梁(2)、忻州(1)、阳泉(1)、晋城(1)长治(10)、临汾(7)、运城(4)、晋城(4)、吕梁(4)、晋中(3)、忻州(3)、大同(3)、朔州(2)、太原(1)蒲州梆子、上党梆子、道情戏、莲花落、晋剧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5)形意拳、心意拳传统美术(16)平阳木版年画、上党堆锦、平遥纱阁戏人传统技艺(24)晋中(3)、太原(1)、临汾(1)运城(3)、长治(3)、太原(2)、吕梁(2)、忻州(2)、晋中(1)、晋城(1)、临汾(1)、大同(1)太原(6)、运城(4)、临汾(3)、晋城(2)、晋中(2)、吕梁(2)长治(1)、阳泉(1)、忻州(1)、大同(1)、朔州(1)平遥推光漆器髹饰技艺杏花村汾酒酿制技艺清徐老陈醋酿制技艺美和居老陈醋酿制技艺传统医药(6)晋中(4)、太原(1)、晋城(1)龟龄集传统制作技艺药膳八珍汤定坤丹制作技艺民俗(20)临汾(5)、运城(3)、晋城(3)、吕梁(2)、忻州(2)、太原(2)、晋中(1)、长治(1)、朔州(1)九曲黄河阵灯俗大槐树祭祖习俗洪洞走亲习俗南庄无根架火

从空间分布特征来看,山西省国家级“非遗”主要集中在太原盆地和上党盆地,其次是吕梁山、太行山周边地区。晋中地区形成了以“晋商文化”为核心的“非遗群”,运城、临汾地区则形成了以“根祖文化”为核心的“非遗群”。与国家级“非遗”分布特点相似,山西省省级“非遗”在太原、晋中盆地较为集中,运城、临汾盆地分布数量较多且较为均匀,大同盆地和忻州、定襄盆地省级“非遗”偏少。

从发展开发程度来看,山西省不同类别的国家级“非遗”之间差别较为明显,其中具有典型山西特色的传统面食制作技艺、蒸馏酒技艺、漆器技艺等传统技艺类“非遗”挖掘较为充分,例如平遥推光漆器、杏花村汾酒酿制技艺、美和居老陈醋酿制技艺等;民俗类、传统舞蹈类、民间文学类等省级“非遗”晋升国家级的后备资源优势较为明显;而鼓书、琴书等曲艺类“非遗”和传统医药类“非遗”则需要进一步保护和挖掘。

三、万里茶道(山西段)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模式

(一)特色小镇模式2016年、2017年,国家住建部先后公布了两批特色小镇名单,共计403项,其中山西省有12项。(见表3)

表3 山西省国家特色小镇名单

第一批(3项)晋城市阳城县润城镇晋中市昔阳县大寨镇吕梁市汾阳市杏花村镇第二批(9项)运城市稷山县翟店镇晋中市灵石县静升镇晋城市高平市神农镇晋城市泽州县巴公镇朔州市怀仁县金沙滩镇朔州市右玉县右卫镇吕梁市汾阳市贾家庄镇临汾市曲沃县曲村镇吕梁市离石区信义镇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关于保持和彰显特色小镇特色若干问题的通知》中强调,打造特色小镇要保护历史文化遗产,活化非物质文化遗产,充分挖掘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价值,体现文化与内涵。[3]也就是说,特色小镇的“特色”,除了包含特色产业外,还应关照当地独特的历史文化遗产,产业仅是特色小镇的主要构成部分,文化才是特色小镇的灵魂。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建设特色小镇中彰显出鲜明的独特性,特色小镇的发展为文化遗产的当代创新提供了依托与平台。

从表3可知,山西省特色小镇在晋城市和晋中市较多,其中阳城-泽州-沁水-高平、临县-柳林、平定-阳泉市区、平遥-灵石-平顺又是传统村镇的集中区。[4]除平定-阳泉市区之外,其他区域基本与“万里茶道”沿线的重要节点吻合。就特色小镇的发展而言,“非遗”与特色小镇相结合形成了一种文化生态社区型专项旅游形态。在这种旅游模式中,“非遗”不仅是基于地方社会的内源性独特资源,而且是有利于当地形成具有独特竞争优势的产业集群的关键要素。[5]

晋城市司徒小镇。晋城市泽州地区是“万里茶道”山西段南端的起点,也是茶队车辆的重要维修站。明清时期,两湖、中原的货物北上,蒙古、三晋的货物南下,都要由此经过。[6](P127)近年来,泽州市以独具地方文化特色的“打铁花”技艺(山西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为核心,打造出了一个独具地方特色的司徒小镇,成为山西省“非遗”旅游开发的一大亮点。司徒小镇从2009年开始筹建,建设资金由政府拨款、开发商与村委投资构成。2012年建成现代都市农业园——“开心农场”;2014年9月开放老锅巷主题餐饮店;2015年春节期间举办了第一届民俗文化节——“春到司徒”,每天游客量超过两万多人,最高峰达到五万人;2016年春节期间举办的第二届民俗文化节——“来司徒小镇过山西年”,更是吸引了来自山西、河南、河北等地的120多万游客,正月十五单日客流量达9万人次。2015年10月1日,开始运营六尺巷(明清文化街)。2016年以来,先后打造了以“打铁花”为核心的《千年铁魂》《老山西》《又见老山西》等实景剧、非遗民俗街、百种社火巡游、驿后老街(晋城方言、酒文化、饮食文化)等项目。值得一提的是,司徒小镇从事行政、后勤、销售、表演等工作,约有一半的工作人员为司徒村村民。

由此,笔者将以司徒小镇为代表的特色小镇型“非遗”旅游模式归纳总结为多元开发主体+“非遗”展演+文化移植+社区参与。

(二)古城嵌入模式 著名旅游景点对“非遗”旅游资源具有强大的品牌辐射效应,形成合力促进文旅融合。景区与“非遗”的结合既能弥补景区文化内涵不足,游客体验单一的缺陷,又能使“非遗”有实体承载,易于保护与传承。调查显示,山西“非遗”旅游资源数量和开发程度与5A级景区呈正相关关系,仅云冈-五台旅游线路和乔家大院-平遥古城-绵山旅游线路上,就包含了480项“非遗”,占山西省“非遗”总数的53.22%,[7]其中许多“非遗”项目由景区带动发展,例如山西省级“非遗”浑源凉粉抓住云冈石窟等著名景点的游客,改进生产制作技艺,走出山西,走向全国;乔家大院中的文创街对核雕、面塑、皮影戏、葫芦烙画等“非遗”的展示,大大提高了这些“非遗”项目的知名度。还有部分“非遗”嵌入在景区内,本身就构成了景区景点的一部分,例如晋祠中的水母娘娘塑像及其传说等。

平遥古城被称为中国“保存最为完好的四大古城”之一,是国家历史文化古城、世界物质文化遗产和5A级风景区。平遥古城中存有大量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例如国家级“非遗”平遥推光漆器髹饰技艺、冠云牛肉传统加工技艺,省级“非遗”平遥票号、平遥镖局,市级“非遗”平遥泥人雕塑技艺、平遥县传统砖雕技艺等。这些“非遗”项目以不同形态、多个层次嵌入在古城中,对推动旅游发展和自身保护与活态传承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地方政府层面。不断完善“非遗”保护措施,鼓励“非遗”的传承与发展,投入大量资金对古城内传统民居修缮进行补偿,并对文化遗产单位进行奖励。推动和打造平遥中国年、平遥国际摄影大赛、平遥国际电影节、平遥雕塑节等四大“平遥名片”。其中,平遥国际摄影节以摄影的方式展示山西传统建筑、民俗、传统手工艺,同时推动平遥推光漆器等传统工艺产品的销售。[4]大型情景体验剧《又见平遥》虽未直接展现某项“非遗”项目,但其中蕴含的地方精神、传统音乐、传统习俗和传统建筑文化等经过精雕细琢后,使多种“非遗”文化元素以实景演出的新形式得以呈现。

企业层面。部分企业以平遥古城为平台,在平衡传统与现代的基础上,实现了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双赢。例如平遥冠云牛肉集团在继承传统工艺的基础上,与现代技术结合进行创新,既发挥了传统工艺的历史、文化、经济价值,又适应了现代化的发展需求,使平遥牛肉传统制作工艺在现代社会实现了新价值。[8]古城内的平遥牛肉博物馆,既展示了传统平遥牛肉生产用具和制作技艺,也向游客宣传了蕴含其中的晋商文化与晋商精神。

个体层面。相较于政府力量与市场力量,个体对“非遗”的保护与利用有着某种程度上的内源性动力,例如山西省级“非遗”平遥古灯艺传承人李孝前,依靠自身传统技艺和兴趣以及他创办的私营企业的资金支持,设立了平遥古城灯彩艺术馆,通过灯彩的制作、展示、销售,将传统灯彩技术打造成文化产业。其产品远销国内外,弘扬了平遥灯彩独特的地方文化特色。[8]

(三)博物馆模式2007年,国际博物馆协会(ICOM)通过了对《国际博物馆协会章程》的修改,首次明确地将博物馆的边界延伸至“非遗”领域,“非遗”成为博物馆工作的一部分。[10]由于博物馆具备成熟的管理制度、先进的媒体科技和信息记载与传承等优势,所以博物馆与“非遗”具备一种天然的耦合性。博物馆+“非遗”旅游开发模式并非仅停留在“静态”保护层面,还涵盖了审美、历史、文化、科考、教育等多元价值,游客可以更近距离了解“非遗”,甚至可以将含有“非遗”元素的产品带回家,潜移默化地成为“非遗”文化传播者。此外,博物馆+非遗旅游模式还可以使濒危“非遗”重见天日,其3D技术、VR技术、人工智能等技术都可以使游客对“非遗”进行沉浸式体验。更重要的是,“非遗”在博物馆的展示通过引入“叙事”的概念将“非遗博物馆”、“叙事”、“地方认同”三者串联起来,将“非遗”作为地方文化资源来构建地方文化认同,重塑地方文化自觉。[9]

2010年,山西省公布了首批(10项)“非遗”专题博物馆名录,涵盖老陈醋酿制技艺、剪纸技艺、中医药传统制作技艺、戏曲、笑话、雕镌技艺、生铁冶铸技艺等“非遗”项目。其中,宝源老醋坊、东湖醋园、中国剪纸艺术博物馆、山西省中医药传统制作技艺博物馆、山西省农耕技艺博物馆、山西省雕镌技艺博物馆(韩家大院)、山西省阳城生铁冶铸技艺博物馆均分布在“万里茶道”沿线。

宝源老醋坊坐落在太原市清徐区,其老陈醋酿制技艺在2006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2年被评为4A级旅游景区。景区内设置了老陈醋工艺展区、醋器具展区、陈酿区、文化展区以及现代化生产车间等游览区域。在进入车间游览前,游客可通过3D立体投影观赏到古人踩大曲的画面,在老陈醋工艺展区中,游客能够清晰直观地感受传统老陈醋酿制过程中的蒸-酵-熏-淋-陈几大步骤。在文化展区中,游客既能看到与制醋有关的用具、典籍、蜡像,还能感受到大篆体“农”字的寓意、“醯”字的内涵、中国农耕文化、晋中农耕文明、老醋歌、醋与药、醋与食、醋与晋商、醋与李世民等内容。这些内容成为近年来清徐打造“中国醋都”城市名片的重要组成部分。2019年,“万里茶道”被列入《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录》。2020年7月起,山西省以祁县昭馀古城为依托,启动了万里茶道博物馆、山西药茶博物馆、山西药茶产业一条街3个项目的建设。

从区域发展的角度看,清徐、祁县都处于G5国道沿线“非遗”资源最为密集的区域,与平遥古城形成了太原-平遥段“非遗”密集分布带和晋商文化区,以点-线-面相结合的方式促进了山西省区域经济发展,在构建长城-黄河-太行三大旅游板块过程中起到了有力的支撑和辐射作用。自2013年9月“万里茶道”沿线中蒙俄三国31座城市共同签署《“万里茶道”共同申遗倡议书》以来,更多省市甚至个人积极挖掘和充分利用与万里茶道相关的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来复兴和重建“万里茶道”,例如湖北省博物馆举办了“万里茶道”特展,内蒙古博物院开展了“世纪动脉——八省区万里茶道文物联展”,二连浩特创建了首家私人博物馆——茶叶之路博物馆,河南洛阳依托山陕会馆正在筹建万里茶道博物馆。这些专题博物馆的建设既对文化遗产起到了保护作用,也促进和推动了更大区域的文旅融合发展。

(四)工业遗产旅游模式 企业是“非遗”保护和传承的重要载体,工业遗产旅游则是企业将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相结合形成的一种新型专项旅游形态。这种旅游形式能够将蕴含在工业生产过程或工业产品中的文化遗产的历史价值、科技价值、艺术价值和社会文化价值充分发挥。企业在收获经济效益的同时,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也起到了活态保护的作用。

近年来,山西省工业遗产旅游取得了较大的进展,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企业转型发展,也带来了巨大的社会效益。例如地处太原老城区的东湖醋园,在提升城市形象、强化城市社区居民社会记忆、促进老城区与新城区协调发展等发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老西醋博园、宝源老醋坊、鑫炳记“非遗”文化馆分别位于晋中市榆次区、太原市清徐区和太谷区,是“万里茶道”山西段的重要节点,同时处于太原-祁县-平遥-介休-灵石旅游线路上,其工业遗产旅游的开展为游客提供了多元化景观,推动了沿线地方社会文化的内生性发展,也促进了山西省全域旅游的建设。

山西省工业遗产旅游虽然涉及众多“非遗”项目,但我们仍然可以看出此种形态的“非遗”旅游模式具有某种共性,即传统与现代的融合,“非遗”保护与传承的统一。

东湖醋园由山西老陈醋集团有限公司(前身是始创于明洪武年间的老字号“美和居”老醋坊)于2000年创立。东湖醋园自开办以来,年均接待国内游客30余万人次。2008年,“美和居老陈醋酿制技艺”被纳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2010年,东湖醋园被评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东湖醋园主要由东湖放映厅、“东湖”、“美和居”发展史陈列馆、晋醋博物馆、醋疗园以及“美和居”精酿车间构成。东湖放映厅可向游客展示山西地方文化、醋史、传统制醋工艺以及制醋匠人精神等内容。“东湖”“美和居”发展史陈列馆主要展示的是各时期山西老陈醋制作器具、技艺照片、专家著书、公司发展史等内容。晋醋博物馆和醋疗园则重点展示东湖醋的制作原料、制作工艺、四大名醋与晋商的关系、“非遗”传承人情况以及部分创意产品。“美和居”精酿车间是东湖醋园最具特色也是最吸引游客的区域,一层展示老陈醋蒸、酵、熏、淋、陈等工艺,二层为陈酿醋场所,游客在这个区域实现了视觉、触觉、味觉、嗅觉等多感官具身体验。[10]

工业遗产旅游模式的开发主体大多是具有生产性和营利性的企业,因此有学者担心工业遗产旅游会破坏“非遗”的完整性和原真性。例如刘魁立把保持原真性视为“非遗”保护的全部工作,韩成艳等学者认为原真性等同于原生态,保持“非遗”的本真性就是保护原生态。从宝源老醋坊和东湖醋园的经验来看,工业遗产旅游非但没有破坏“非遗”,反而使“非遗”更加完善和真实。例如“美和居老陈醋酿制技艺”传承人郭俊陆向游客介绍传统老陈醋熏制过程时说,“按照传统酿法,醋醅要在熏房熏六天,给老陈醋上色的同时把谷物里的营养成分充分提炼出来。后来经过农学专家化验,发现醋醅熏制到第五天提炼出来的营养成分(川芎嗪)的值是最高的,所以我们把熏制时间调整成了五天。”[10]工业遗产旅游可以实现“非遗”的保护与活态传承,实现多方共赢。

四、结语

这几种“非遗”旅游开发模式给我们最大的启示是,注重开发主体的多元性、“非遗”文化内核的完整性、“非遗”现代价值的延展性,这样才能既获得经济效益,又获得社会效益;既让“非遗”得到了保护和活态传承,又满足了游客的多层次需求。

参考文献:

[1]河南省文物建筑保护研究所编著.万里茶道河南段文化遗产调查与研究[M].北京:文物出版社,2016.

[2]王萍,刘敏,任亚鹏.山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保障制度初探[J].太原师范学院学报,2015(04):54.

[3]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住房城乡建设部关于保持和彰显特色小镇特色若干问题的通知[R].建村[2017]144号.

[4]王萍,康丹,刘敏.山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昂普(RMP)分析[J].太原师范学院学报,2017(06):47-48.

[5]李宇军,张继焦.历史文化遗产与特色小镇的内源型发展——以新古典“结构-功能论”为分析框架[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9(06):45.

[6]程光,李绳庆编著.晋商茶路[M].太原:山西经济出版社,2008.

[7]康丹,刘敏,王萍.山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资源空间分布研究[J].山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8(04):113-114.

[8]张继焦,党垒.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发展——基于中国与英国的经验启示[J].贵州社会科学,2019(09):86-88.

[9]杜韵红.从语境到生境:博物馆的“非遗”保护实践探索[J].文博学刊,2020(01):107.

[10]黄孝东,徐业鑫.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的探索与实践——以山西东湖醋园为例[J].西北民族研究,2020(01):18-199.

On Tourism Development Mode of the China-Mongolia-Russia Tea Road(Shanxi Section)

HUANG Xiao-dong,LIU Hao-ze

(School of Philosophy and Sociology,Shanxi University,Taiyuan Shanxi,030006)

Abstract:Linear cultural heritage research has been the focus of academic attention in recent years.The tea road between Chi‐na,Mongolia and Russia pioneered by Shanxi merchants left a large amount of cultural heritage.Reasonable tourism development is one of the ways to promote the integration of culture and tourism and the economic transformation development of Shanxi.In this paper,the author makes an in-depth discussion on the characteristic town mode,ancient city embedding mode,museum mode and in‐dustrial tourism mode in the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tourism development of China-Mongolia-Russia Tea Road(Shanxi section),in order to boost the regional economic development of Shanxi Province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Great Wall-Yellow River-Tai‐hang tourism sector,and provide some ideas for the living inheritance and productive protection of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in Shanxi Province.

Key words:the great tea road;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tourism development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4-0882.2021.03.028

文章编号:1674-0882(2021)03-0125-06

收稿日期:2020-12-15

基金项目:2020年度山西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中蒙俄万里茶道(山西段)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旅游开发研究”(2020YY014);中国社会科学院访学项目“新古典-结构功能论视角下文化遗产的新价值研究”

作者简介:黄孝东(1984-),黑龙江尚志人,博士,讲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文化遗产与旅游;刘浩泽(1995-),山西大同人,在读硕士,研究方向:应用社会学。

〔责任编辑 裴兴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