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校训文化的育人功能
——基于山西某高校的调查

张俊杰1,2,杨 玲2

(1.山西 大同大学云冈学学院,山西 大同 037009;2.山西 大同大学外国语学院,山西 大同 037009)

摘 要:校训不仅是学校办学理念和办学目标的综合体现,也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肩负着重要的育人功能。本文以山西某高校在校生和部分毕业生为调查对象,通过对问卷和电话采访结果的统计与分析,旨在研究校训文化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育人功能,就如何开展行之有效的校训教育,更好地增强育人功能展开探讨并提出具体的建议和对策。

关键词:大学校训;大学生;德育教育

引言

作为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校训不仅是学校办学理念和治校精神的高度概括,还是学校育人理念和文化传统的结晶,更是全校师生所须遵循和践行的价值观。它内在地规定着高校要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因此,大学校训在“立德树人”方面的重要作用必须加以重视。研究大学校训的德育功能,不仅为新时期高校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理论依据,而且能对校园文化建设和学生德育的培养提供可以借鉴的方法和形式。

一、校训文化育人功能

(一)引导功能“大学校训作为学校精神力量最深刻的体现,具有很强的指导性,一经确定,便会发挥出其独特的作用”。[1]它集中体现的是学校的人才培养目标、主导文化和价值追求,并以此引导学校的育人方向和学生的实践活动,最终促使他们言行一致。

(二)激励功能 大学校训对大学生的影响是内在的、持久的和深远的,它一旦引起学生的情感认同,就会变成一种强大的粘合剂,把校园文化中的每一个个体凝聚在一起,从而形成一种强大的内驱力和向心力,并不时给予每位成员强迫感和动力,以精神和文化的力量感染每位成员,激励其为实现自己的理想而奋斗。

(三)约束功能 大学校训对大学生提出了做人、做事、做学问的准则,使他们的行为按照施教者的要求去做,培养自身的责任感,在校训文化的约束和规范下培养和践行良好的品德,塑造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努力学习,顺利完成学业,使自己成为一名品学兼优的大学生,成长为祖国建设的栋梁之才。

二、山西某高校校训举隅

(一)校训释义 作者选取了一所省属全日制多科性本科高校,在多年的办学历程中,该校坚持文化育人,逐渐形成了“厚德博学慎思笃行”的校训,这是对自强不息,厚德载物,止于至善,求实创新,知行合一等核心价值取向的凝练,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发扬。

厚德,犹大德。语出《周易·坤》:“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2]《淮南子·汜论训》亦谓:“故人有厚德,无间其小节。”[3]厚德载物的意思是说,以深厚的德泽育人利物。《礼记·中庸》十九章有云:“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4]《礼记·儒行》:“儒有博学而不穷,笃行而不倦。”[4]这说的是为学的几个层次,或者说是几个递进的阶段。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问过以后还要通过仔细考察分析,立足实际,为我所用。切不可邯郸学步,因袭古人,循表祖涉,否则所学不能为自己所用,是为“慎思”。“笃行”是为学的最后阶段,就是既然学有所得,就要努力践履所学,使所学最终有所落实,做到“知行合一”。[5]

八字校训含义深远、意蕴无穷。它从“德、才、知、行”四方面规定了办学原则与目标,包涵着儒家传统优秀文化和时代精神,同时充满了浓郁的人文关怀气息,也引领着学校的发展。

(二)校训育人功能阐释

1.体现知行合一的导向功能。“厚德”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也是中华文化的核心与精髓。“德之不厚,行之不远”,“坤德载物,德合无疆”,人的道德修养应该像深厚的大地一样容纳万物,唯有如此,才可越行越广,越行越远。“笃行”乃专心好学,学而行之。对于大学生来说,成才应先成人,优学应先厚德,厚德兼要笃行。唯有“厚德”,将“德”内化于心,加强自身道德修养,才可以“笃行”,将“德”外化于行,实现道德层面知行合一。

“厚德”是将“德”内化于心。促进大学生的道德认同是实现大学生知行统一的前提和基础。因此,在学校教育及家庭教育中,尤其是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必须采取措施,使教育者传授的道德规范为大学生认同,这样他们才会按照道德规范去做。“信至诚行则果”,树立道德信仰是大学生道德行为的指南和动力,应该以道德信仰引导自我发展,获得精神自由,有更大的动力去追求更加道德、更加全面的自我。

“笃行”是将“德”外化于行。大学生思维较为活跃,有较强的可塑性,应该鼓励他们广泛参加思想道德文化实践活动,比如“学雷锋”活动,关爱“空巢”老人活动,争当“社会义工”活动等,还可以鼓励大学生参观全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公益文化基地,使大学生在“行”中感悟生活、提高辨别是非曲直的能力,以此养成良好的道德习惯,有效促进知行合一。

2.塑造个人品格的激励功能。《荀子·劝学》云:“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6]君子要广泛地学习,并且经常把学到的东西拿来检验自己的言行,遇到事情冷静分析,积极处理,这样的话行为便不会有过失。“博学之,慎思之”,不断地学习之后,谨慎地思考,衡量自己行为的好坏。

锻炼大学生意志品质要“博学”。大学生要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凡事要量力而行,制定目标要符合自身的实际情况。遇到挫折时迎难而上,锻炼意志,培养独立自主的精神,树立高尚的生活理想,自尊自信自爱自立自强。通过“博学”来获得坚韧不拔的毅力,百折不挠的勇气,万难不屈的意志。

锻炼大学生意志品质要“慎思”。大学生要培养理性的处事态度,遇到困难、挫折的时候,要思考并分析问题事件的来龙去脉,要思考并确认个人对问题的处理能力,要思考并分析如何动用家庭、学校、社会等环境支持系统来解决问题。如果已经完全尽力,问题仍然无法解决,要思考该如何做好长期处理该问题的心理准备。

3.重视行为规范的约束功能。树立大学生道德行为规范要“厚德”,在自觉遵循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础上,加强个人品德修养,以德立身,明礼诚信,学做真人,把追求崇高的理想、高尚的情操、完善的人格和规范的行为作为成长的基石。

树立大学生道德行为规范要“博学”,学习古今中外的知识,实现兼容并包,要以开放的胸襟融入世界,真正做到“海纳百川、有容乃大”,使学生具有宽广的眼界、广博的学识和豁达的胸襟。

树立大学生道德行为规范要“慎思”,要用心思考,审慎求真,大学生要有独立思考的能力,由此及彼,由表及里,明辨是非,洞察真伪。

树立大学生道德行为规范要“笃行”,要学有所得,努力践履所学,做到“知行合一”。在道德修养方面,要身体力行,学以致用,“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从我做起,从身边的小事做起。

三、研究过程

为了更好地了解山西省某高校的育人现状,本文选取该校学生为调查对象,通过对网络调查问卷结果和部分学生访谈结果的统计和分析,旨在研究校训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育人功能,并就校训文化通过何种途径来提高大学生德育教育的实效性展开探讨。

(一)对象与方法 本研究在山西某高校进行,于2020年6月采用网络问卷的方式进行,通过自愿填写的调查原则,针对校训文化现状、校训文化与学生德育教育等问题制定了不同的选项供调查对象选择,此外还随机电话采访了部分学生,询问了校训文化在学生德育教育中的应用情况等相关问题。

(二)结果与分析

1.统计结果。从系统后台整理数据可知,本次调查共有368人完成问卷,有效问卷354份,有效回收率96.1%。此外,随机电话采访35人。

2.对校训文化现状的分析。通过对问卷的整理有如下结论:

(1)学生对校训的认知度较高。在统计“请从下面选出我校的校训”结果时,有90.5%的被调查者能正确选出我校校训,9.5%的被调查者不能完整地选出我校的校训。”在回答“您知道学校校训的内涵是什么?”一题时,68.5%的被调查者都能清楚地知道学校校训的含义,14.5%的被调查者说不出来,或者只能说个简单的字面意思,回答不上其出处和深刻内涵。这说明校训在学生中的宣传和普及工作需要进一步加强。在随后的采访中,有学生表示平时很少听到校训或想到校训,对他们而言,校训并没有实际意义。部分被调查者甚至把学校的校训、学校精神和学校教风相混淆。在回答“您通过哪种途径了解到我校的校训?”一题时,选择“入学教育”和“教师教导”的学生占比例较多,这说明校训在学生中的宣传和普及力度不够,学生接触和了解校训的机会不多,学生关注度低。在笔者实地调查中也发现学校的校训标识和开展校训相关知识的学习机会也较少。

(2)校园文化活动与校训的融合度有待加强。笔者在调查问卷中专门设计了关于校训文化在德育教育中的应用情况“学校是否围绕校训或以校训为主题开展过系列活动?”一题,选经常开展的学生占了20.5%,偶尔有的占了38.5%,从来没有的占了40.6%,不太了解的占0.4%。在后续的电话访谈中,有75%的学生认为学校每年举办的文化活动内容很丰富,但缺乏与校训的融合,如果教师不去点拨和引导的话,他们可能体会不到这一点。

(3)对校训文化在学生德育教育中发挥的作用评价较高。调查显示,85.5%的被调查者认为校训文化在德育教育中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在回答“校训文化对个人和学校有什么作用时”,被调查者选“不太清楚”选项的比例分别10.2%和13.5%。认为校训文化对自己的道德教育认识有了明显提高的占70%,有80%的受访者认为校训已经成为他们的一种精神支柱和行为向导,在他们树立人生目标之后,一直在激励着他们并为之奋斗。

四、讨论与建议

从上文的调研可知,学校在校训宣传方面手段单一,与校园文化活动的融合度不高,缺乏影响力,效果也不太理想,加之学生对校训文化在德育教育中发挥作用持保留态度,这就严重影响了校训文化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德育功能的发挥和育人价值的实现。如何开展切合实际、符合学校发展定位且行之有效的校训教育,真正在学校育人过程中把“校训”落到实处,是推动高校校训德育作用有效发挥的重要途径之一。

学校宣传部门要充分认识校训的育人功能,加强对大学校训的宣传力度,在发挥学校所有师生主体作用的同时,更要让每一位大学生都能认识校训,铭记校训,增强对校训的关注度、认同感和对学校的归属感,要让校训内化为学生思想道德的价值标准。要以校训出处为引领,开展传统经典学习诵读,邀请相关专家开展传统经典讲座等,使学生熟知校训内容,了解校训内涵,认识校训背后的历史积淀和精神理念;要以校训内涵为主题,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尤其要抓住入学教育这一特殊时期,开展一些能彰显校训文化要求的学生活动,将校训文化融人到活动中,达到校训文化育人的目的;要以校训认同为目标,借助新媒体手段,让校训走进大学生的视野,如开展校训创意设计大赛,创造出和校训文化密切相关的文创产品等,让学生在参与活动中增强对校训精神的感悟等,进一步增强他们对校训的认同感。

作为高校教育工作者,一方面要言传身教,以校训精神来严格要求自己,注意言谈举止和仪容仪表,提高自身修养,用高尚的师德来感染和熏陶学生。另一方面要将校训内容和学生的学习教育结合起来,使校训内涵与精神真正贯穿在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和日常的教学中,发挥好校训文化规范激励的功能,帮助学生树立良好的道德规范,激励他们努力学习,树立远大的理想信念,努力使学生拥有“厚德博学慎思笃行”的优良品质。

作为当代大学生,一定要明确校训的实际意义,加深对校训的理解,领会校训的精神,要时刻以校训精神激励自己,以校训原则管理自己,以校训约束自己,把校训内化为自身的价值观念,进而融入到自己的日常行为中去,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立志为国家的繁荣富强而奋斗。

参考文献:

[1]张亚兰.中国大学校训的育人现状及路径研究[D].杭州:杭州电子科技大学,2016.

[2]杨天才,张善文泽著.周易[M].北京:中华书局,2011.

[3]刘安等著.淮南子[M].长沙:岳麓书社,2015.

[4]胡生平,张萌泽著.礼记[M].北京:中华书局,2017.

[5]百度百科.笃行[EB/OL].http://baike.baidu.com.

[6]方勇,李波泽.荀子[M].北京:中华书局:2015.

[7]闫发贤.高校校训在大学生德育中的作用研究[D].重庆:西南政法大学,2017.

[8]方桐清.高职院校校训思想政治教育导向研究[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7(03):136-140.

[9]王善科.高等院校校训文化的内涵、价值取向及践行路径探析[J].中国成人教育,2018(19):73-76.

[10]杨帆.儒家诚信观与高校的内化教育[J].山西大同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04):95-97.

On the Educational Function of School Motto Culture
——Based on the Investigation of a University in Shanxi Province

ZHANG Jun-jie1,2,YANG Lin2
(1.Yungang Institute,Shanxi Datong University,Datong Shanxi,037009;2.School of Foreign Languages,Shanxi Datong University,Datong Shanxi,037009).

Abstract:The school motto is not only a comprehensive embodiment of the educational philosophy and objectives,but also an important content of the campus culture construction,which shouldering the responsibility of educating students.Taking the students and some graduates of a university in Shanxi province as the investigation object,the paper,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the results of questionnaire survey and telephone interview,the author aims to study the educational function of school motto culture in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and discusses how to carry out effective school motto education and better enhance the educational func‐tion so as to put forward specific suggestions and countermeasures.

Key words:school motto;college students;moral education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4-0882.2021.03.005

文章编号:1674-0882(2021)03-0019-04

收稿日期:2021-01-23

基金项目:山西大同大学2018年度思想政治教育专项研究项目(2018S12);山西大同大学2018年度科研基金项目(2018K28);山西大同大学2018年教学改革创新项目(XJG2018228)

作者简介:张俊杰(1981-),山西原平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杨玲(1987-),女,山西长治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哲学。

〔责任编辑 赵晓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