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同铜火锅的国礼器形辨析

张 军1、2

(1.山西 大同大学美术学院,山西 大同 037009;2.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生院,北京 100029)

摘 要:1973年9月,周恩来总理陪同法国总统蓬比杜访问大同,以大同铜火锅为礼品相赠。随着相关人员的离世,已经没有相关礼品的记录和确定的回忆。在大同铜器工艺振兴的现实中,坊间流传起关于国礼的不同描述,也形成了对器物之器的不同认知群体。特别是2013年以后,社会各界形成了“‘九龙奋月’曾为国礼”的舆论,工匠群体也以复制“九龙奋月”锅来展示技艺。对于国礼之器的模糊认同,会引起对传统技艺文脉传承的误解,也必然会影响其未来发展的健康方向。本文使用定性研究的方法,以实物考察、语言分析为主要策略,钩沉记忆。在辩析过程中,识别承制国礼之器时期的铜火锅制作工艺,认知大同铜器生产发展的微观社会史。

关键词:铜火锅;九龙奋月;工艺;国礼

大同铜火锅是饮食之器,也是工艺品。它以铜为胎,錾刻纹样、叠加装饰,兼具实用与审美的意义。《大同市志(下册)》载:“1973年周恩来总理陪同法国总统蓬皮杜访问大同,曾以大同火锅作为礼品馈赠。”[1](P1859)在国礼之器的声誉下,大同铜火锅订单数量日渐加大,生产力量不断增强,研发工艺持续创新。如下文献可见一斑:“1973年,在秋季广州出口交易会上,外贸部门以每套270元和260元的价格一次订购古龙和古凤铜火锅各150套。大同铜火锅开始进入国际市场。”[1](P446)1978年,迎来了改革开放,在“新时期”快速发展、与时俱进的市场化大潮中,大同铜器厂成立。“1979年1月,市铜制品厂更名为大同市金属工艺厂。此后,市工艺品厂不断进行工艺革新,增加花色品种,特别是1980年后,开发各种刻花、雕花系列工艺铜火锅等品种,使铜火锅不仅成为炊具,还是精美的工艺品。”[1](P446)在改革开放的手工业发展中,大同铜器的技术发展与产业布局开始了新的发展阶段。火锅的销售市场得到极大拓展,为满足市场需求,从融铜成坯、打铜成器改为利用成品铜板,机械冲压成型。“1985年,工厂增加100吨四柱油压机和万能铁床,试制成冲压铜火锅模具,以半机械化代替纯手工打制。”[1](P446)在功用的沉淀下,机械辅助使铜火锅得以大量生产。同时,机械也是錾刻技艺得到快速发展的原因:“是机械促进了手工的进步,好的机械既是器具,也是工具。”[2](P68)以机械为辅助,铜火锅手工技艺不断进步,花色品种日渐丰富,经典的“九龙奋月”锅发展到今天的形态。如图1(山西省工艺美术大师张河美作品)。火锅饰九条龙纹:火盖上平錾龙身,圆雕龙头探出盖体,可作钮用;锅盖浮錾两龙,首尾相顾;锅四龙,浮錾成两组二龙戏珠图案,火座平錾两龙,结合浪花纹饰衬托火口。龙纹之外以峭壁山石、海浪祥云补白。工艺上采用浮錾与平錾相结合,层次错落、装饰致密。技术上采用机械辅助成型,手工錾花。所用铜料是铜厂生产的H68型成品黄铜板(铜含量68%,锌含量32%),锅体直径300mm,铜板厚度0.8mm。

图1 “九龙奋月”铜火锅作者:张河美

一、国礼国器形的不同说法

在非遗保护与创新经济背景下,大同工艺铜火锅被广泛宣传,国礼之誉成为品牌元素。在日渐增多的展览、展示与媒体宣传中,“九龙奋月”铜火锅被公认为曾经的国礼之器。主要的报道有:2013年的《金字招牌还能擦亮吗》:“将著名传统工艺品‘九龙奋月’铜火锅作为国礼赠送给了蓬皮杜,并为法国贵宾开设了别具风味的大同铜火锅宴。‘九龙奋月’采取镶嵌、浮雕与勾线相结合的工艺制成,锅身九条龙吞云吐雾,栩栩如生。”[3]2014年的《大同铜器名家复制“九龙奋月”铜火锅》中提到:“将一尊大同金属工艺厂生产的“九龙奋月”铜火锅作为礼物送给法国贵宾。”[4]2015年的《大同铜器炉火纯青“荣光”再现》:“……雕有‘九龙奋月’的铜火锅作为国礼相赠。‘九龙奋月’采取镶嵌、浮雕与勾线相结合的工艺制成,锅身九条龙吞云吐雾,栩栩如生。”[5]2019年的《见证友谊延续的大同铜器》:“1973年,周恩来总理陪同法国总统蓬皮杜来同访问时,将雕有‘九龙奋月’图案的铜火锅作为礼品赠送给蓬皮杜总统……”[6]2020年的《匠心传承大同铜器“荣光”再现》:“将大同工匠精心打造的雕有‘九龙奋月’图案的铜火锅,作为国礼赠送给蓬皮杜总统。”[7]

近年来,有三篇学术论文表现出对“九龙奋月”铜火锅的关注,如:2017年温州大学陈亚红的硕士学位论文《物尽其用:对大同铜器的民俗学研究》中提到山西省大同市政府为远道而来的法国客人选定工艺火锅,铜器车间的铜匠们一共制作了6个铜器礼品,其中“九龙奋月”银镶嵌工艺火锅作为礼品代表国家送给法国客人。2020年《大同火锅发展现状调查分析》中提到:“……会后周总理便通过外交部将九龙奋月铜火锅转送给蓬皮杜。”[8]2017年,笔者在《大同铜器的造物样式和文化心理》一文中也有相关人员的认同:“周恩来总理陪同法国总统蓬皮杜来大同访问时,把‘九龙奋月’工艺铜火锅作为国礼赠送给他。”[9]以上论文提到“九龙奋月”铜火锅的信息均来自同一访谈群体:大同市城区天艺昌铜器制作人群。该厂负责人李安民多方收集了相关大同铜器的报道资料,作为自己在非遗保护过程所做工作的总结而结集成册,其中也提到:“周恩来总理陪同法国总统蓬皮杜访问大同时,将誉为‘九龙奋月’铜火锅作为国礼赠送给法国贵宾,留下了中法文化交流的佳话。”[10]因此,所认同的“九龙奋月”工艺火锅是礼送外宾之器的观点并不能众口铄金,只能作为国礼器身份的佐证之一。

另有其他相关人员的说法。原山西省外事办的杨建峰先生在2018年5月的文章中回忆:“招待宴会开始后,首先进入周总理、蓬皮杜眼里的是每个桌上中心位置放的一个‘大同火锅’。它立即引起了众多外宾和记者们的好奇,他们纷纷拍照。这时,周总理兴奋地说话了。他给蓬皮杜介绍了大同火锅的历史沿革,又请当地领导讲了大同火锅的工艺结构,菜品名称和具体吃法。总理说,就是这样的工艺火锅,历史上是向封建帝王进贡的,他说火锅上精雕细刻的龙凤就是代表皇帝、皇后,今天大同人民用火锅招待法国贵宾,就象征着你们都是皇帝、皇后。翻译齐宗华脱口译出,立即引起蓬皮杜和记者们的开怀大笑。招待会结束,大同市领导代表全市人民向蓬皮杜总统赠送的礼物是特制的‘龙凤火锅’。”[11]2013年9月15日,大同市纪念周恩来总理对大同铜器生产作出指示40周年座谈会,总理大同行的随行记者曹杰发言:“会后便通过外交部转送蓬比杜一(件)九龙奋月铜火锅。”对于大同迎接外宾的火锅宴,描述到:“宴席中西结合,设在大同宾馆一楼大厅,数十张餐桌每桌摆有十个镶银小火锅,就参者每人一个。银色的火锅光芒四射,薄如绢帛的羊肉在盘中摆成荷花牡丹等花朵,固体酒精在锅底点燃后,火光与银辉交融。九条龙张牙舞爪似乎在动。(铜火锅的形态)让就餐者无不感到震撼惊讶。”以上回忆的内容截然不同,但叙述都有因有果,似乎也都合情合理。前者认为当年的国礼之器是“龙凤锅”;后者认为是“九龙奋月铜火锅”。前述提到的“银镶嵌工艺火锅”、“镶银”、“特制的‘龙凤火锅’”,都标明了国礼之器与“九龙奋月”锅(图1)的不同工艺。

以上资料有三个观点可以立论:一是“九龙奋月”工艺铜火锅是曾经的国礼之器;二是“龙凤火锅”是国礼之器;三是国礼之器是特制的银镶嵌工艺火锅。考察第一个问题先从“九龙奋月”一词说起。

二、“九龙奋月”的缘起

1988年武建明等的《大同铜器》中描述:“一九七三年秋,法国总统蓬皮杜来大同访问时,周恩来总理把‘九龙奋月’铜火锅赠送给他。火锅是根据大同九龙壁的图案,采取了镶嵌、浮雕与勾线相结合的工艺制成。……锅盖镶嵌银花,锅身九条银龙……”[12](P12)文中没有国礼之器的图片,从龙纹位置的描述“锅身九条银龙”来看:在26(27)型环状锅身上排布九条银龙,龙纹太小与锅体比例不和谐,也无法形成以锅鋬为轴线的对称形成,不符合传统审美经验。但“九龙奋月”一词在当时已经使用。1988年李久标的《“古龙”铜火锅》一文,图文并茂地宣传了大同铜火锅。文中称“在该厂生产的云冈牌系列铜火锅中,‘古龙’火锅最为突出。它是根据名扬天下的大同九龙壁设计而成的。”[13]《山西二轻工业志》载:“大同铜火锅于1982年荣获轻工业部优质产品称号,1979年、1983年被评为省优质产品,1984年在全国工艺美术百花奖评选会上荣获优秀创作设计一等奖和国家经委颁发的优秀新产品金龙奖。1985年,云冈牌系列铜火锅在省首届工艺品、旅游纪念品博览会上获得金牌。”[14](P188)

李久标文中详细描述了“古龙”火锅的装饰特征:“托盘以阴阳浮雕技法精錾绵绵细浪,锅座以明丽简练的线条勾勒汹涌翻腾的波涛,托起锅身;锅身、锅盖则采用高浮雕錾刻技法凸起八条相戏的龙,须鳞点点,银光四射,大同龙壁之龙,以点睛腾飞之势盘踞于此;上火筒雕刻悠悠云缕;火筒小盖则是探出云隙的龙头,翘须瞪目,环视苍穹。”[13]文中有一张插图展示火锅,但图片龙纹模糊不清。根据文中所写,火锅已经使用平錾和浮錾相结合的技法,浮錾龙纹锅身、锅盖各四条。“银光”应为材质之光泽,如果是指银质“古龙”,则与在铜质锅体上“高浮雕錾刻凸起八条相戏的龙”的描述在工艺上是矛盾的。抛却工艺矛盾不论,从龙的数量和火筒小盖上的龙头可以佐证:“古龙”火锅的火盖形态与现在的“九龙奋月”锅基本一致,均为圆雕龙头,且有九龙排布。也就是说“九龙”锅最迟在1988年已经生产,但当时对国礼之器的器形也不清晰。

大同市浩盛源铜器厂保留有原厂设计师刘承业的写生稿。如图2。稿有9张,按九龙壁上自东到西的浮雕次序标明了对应的纹样。速写以线造型,把握龙的总体动势。线条在交代前后叠压关系的地方十分清晰完整,重在理解龙身与足、爪、角、须、云及火珠等各部分之间叠压关系,对龙身与龙爪的转折线的使用也很完整。对叠压、龙鳞只做少量局部的描写,标记其形状与重复方式即可。速写的目的性很强,明显就是为錾刻工艺准备的线稿。早期锅体上的龙纹分布,位置如图:1-4錾于锅身,5-7錾于火座,8-9錾于锅盖。据郝日明(1996年承包原金属工艺厂)回忆:“这些图案在我进厂时候(1984年)就有了,那时候已经用在火锅上了。当时火盖上没有龙头,龙头圆雕到86年才开始出现。”[15]这样来说,龙头从火盖上的探出,时间应该在1986年前后。原模具车间主任麻刚回忆:进厂(1975年2月)以后,厂长乔占财经常给技术骨干讲国礼的技术难度,国礼锅图案源自大同九龙壁的琉璃龙纹浮雕。从原厂图案设计师刘承业的图稿也能看出,设计师根据对九龙壁的写生,把九龙图案挪用到火锅上。[16]“九龙”与“月”的关系是怎样建构的呢?大同琉璃九龙壁的九龙浮雕面北而立,呈东西走向展开,壁前有倒影池。月光皎洁之时,九条龙倒影在水面上,以东升西落之势运行的月亮也影射在水面上,龙、月随波而动,若逐月奋飞之势。

图2 刘承业速写稿资料提供:郝日明

三、国礼之器工艺辨识

第二个问题仅存上文提及的原山西省外事办的杨建峰先生的回忆文章。原市金属工艺厂厂长(1984年开始任副厂长)的杨继保回忆:“听说有‘龙凤火锅’,但记不清楚,你还是以李厂长说的‘九龙奋月’为准吧!”[17]因为“李厂长”是其前任厂长,经历的时间比杨更早,可能听说的事情比杨更接近真实。这样说来,“龙凤火锅”的身份也不确定,但也没有否定的确凿理由,姑且作为答案之一。现在来看第三个问题,国礼之器的工艺。

国礼之时的工艺,田野中形成的共识是:一是国礼之器采用全手工技艺,融铜成坯,打铜成器。传统制作铜火锅的主要工序有:选铜(选择废旧铜制品);熔铜(将废铜料放入坩埚内高温熔化冷却成铜坯);裁剪下料;打铜(根据不同部位的用途多次烧红、冷却,反复捶打成型,同时提高铜的纯度)。融铜成坯,大同成器的技艺,是传统铜火锅錾刻装饰的基础。二是当时的大同铜火锅錾刻纹饰较少,浮錾技艺还不成熟,并未在成品中使用。为体现工艺的丰富视觉体验,铜浮雕镶焊的方式多有应用:有以黄铜为锅体,镶焊红铜浮雕纹饰的方法;也有红铜火锅镶焊黄铜浮雕纹饰的做法。三是为提高铜火锅的花色品位,主要跟银匠学习錾刻技艺。考虑到国礼之器的尊贵身份,制作组筹划使用铜锅叠加银质纹饰的工艺。经制作组向上级部门申请,由相关部门协调银行下拨纯银,作为工艺材料。

以上共识性的工艺知识与技艺发展情况,可以通过老照片的分析,从工种结构方面验证。

1973年9月10日,承制礼品的任务完成,团队31人合影留念。如图3和图4。

图3 承制礼品照片及人员照片提供:邸云华

图4 承制礼品照片及人员照片提供:邸云华

根据原大同市金属工艺品厂模具车间主任麻刚、杨继保、(1984年任副厂长)、郝日明等人回忆,核对了照片中的人员情况。礼品承制组由8类人员组成,已知的人员分工有:铜匠12人,银匠9人,行政2人,美工2人,雕刻1人,钳工1人,抛光工1人,运输1人。各工种相互配合,协调推进,保证国礼承制工作的如期完成。主角工匠位于前排中间位置,手捧备选国礼的火锅。由左至右分别是:张生富(银匠)、麻寿才(铜匠)、乔占才(铜匠)、张文德(铜匠)、薛万才(铜匠)、郭维成(铜匠)。在行业生产中,每位工匠的技艺偏重都有所不同,通常会有不同程度的弱项。技艺全面的师傅被称为行业大拿,铜匠麻寿才和银匠张生富就是技艺精湛的“大拿”。在制作组中,以麻寿才和张生富为主角师傅,带领各怀绝技的铜、银匠们工作。铜匠中,有铸铜工匠、雕刻工匠,两者配合制作圆雕钮类铜件。美工两人:刘承业从部队复员、做过舞台美术设计,摹古写实与装饰变形都很擅长;李守忠是美术教师,擅长现代图案的创新设计。专门的运输、行政人员保障铜料挑选、部门协作。

承制礼品的工种结构以铜匠和银匠为主,由银匠主角师傅张生富和铜匠主角师傅麻寿才领头。这里应该可以确定:当年的国礼之器使用了铜锅叠加银质纹饰的工艺,所制作的是叠加银龙纹铜火锅,并不是现在的浮錾龙纹铜火锅。所用龙纹为纯银锤揲而成,美工刘承业与李守忠担任了图案设计的主要工作。在图案设计的过程中,也应该有古典纹饰与现代图形的思维碰撞,但出于国礼之器的属性,纹饰以代表华夏民族的符号形式出现。根据当时的制铜工艺情况,结合承制礼品成员的工种结构,可以看出:国礼火锅的基础工艺是融铜成坯、打铜成器。首先要选成色好的废旧铜料,再经过融铜、打铜、挂锡、打磨等工序。这些繁杂的工序需要运输、行政、钳工和众多经验丰富的老铜匠协作完成。

到此,立论一被否定;立论二保留;立论三得到证实。下面进一步考辨,探索更清晰的国礼之器身份。

从老照片可见:当时共制作了六件铜火锅。锅体图像已不够清晰,无法辨识装饰形态。但通过火口造型可以看出:六个火锅有三种火口。左一和左四的火口是宽口如意形;左二和左三是八瓣莲花形;左五和左六是十瓣团花形。十瓣团花火口两边有镂空纹饰,其他类型的火座除火口镂空外周围均密封。根据对大同老铜匠的访谈得到:“当年承制的六个火锅,共有三种样子。为了保证成品的质量产出,每种样子制作了两件。”图中所得:宽口如意形两件,由张生富(左一)和张文德(左四)捧持;八瓣莲花形两件,由麻寿才(左二)和乔占才(左三)捧持;十瓣团花形两件,由薛万才(左五)和郭维成(左六)捧持。

承载国礼的六件火锅除送出的一件外,其余均流散。现由大同市城区天艺昌金属工艺厂收藏三件,如图4。三锅均使用大面积叠加纯银纹饰的工艺,主题纹饰分别是“二龙戏珠”(图5-a)、“飞天”(图5-b)、“花开富贵”(5-c),其中“二龙戏珠”锅盖遗失。

图5 收藏的老火锅实物来源:大同市城区天艺昌金属工艺品厂

与老照片比对,可以发现火口造型的吻合:使用宽如意火口的“二龙戏珠”锅,八瓣莲花火口的“云冈飞天”锅,十瓣团花火口的“牡丹”锅。在图3老照片中,可以依稀辨识出“二龙戏珠”锅(左四锅)与图5-a龙纹的吻合。锅体上“二龙戏珠”纹,与中国民族建筑屋顶纹饰类似,与九龙壁的龙纹无关。“我国民间喜欢在屋顶上摆放二龙戏珠:两边各有一龙,中间是竖立着的宝珠;两条龙都面向宝珠,张牙舞爪,奋勇向前,力争将宝珠抢到自己手里。这样的造型随处可见,是我国民族建筑的重要特征之一。”[18]

如果“三样六件”的说法确实,“二龙戏珠”锅就应该是当年的国礼之器。根据原工艺厂新产品车间主任麻勇回忆:“当年制作完成国礼锅后,厂子又从大同市八一街银匠铺调进一批银匠。为了宣传目的,制作了一批火锅样品,其中好像也有叠加纯银纹饰的工艺。”[19]现在收藏的三件叠银工艺铜火锅是否是后来制作的样品之一?目前无据可靠。但从以上资料来看,收藏的“二龙戏珠”锅更接近国礼之器原型。理由如下:图像比较。图5-a的锅体纹饰与图2的左四锅接近;图5-a中的火口造型与图2中的左一、左四锅一致。银子是贵金属,当时情况下,纯银需要国家协调、银行划拨。由于承制国礼,申请划拨纯银,是相对合情合理的材质获取路径。如果产品样品使用纯银,材质的获取路径也有疑点。也有否定“三样六件”的回忆,如1973年进铜器车间的麻勇回忆:“听老工匠们说好像有六种样子,还有“狮子绣球”锅、棱形锅。”[22]这样来看,国礼之器的身份还有待进一步的挖掘。

结语

大同工艺铜火锅经受了历史的沉淀,承载过国礼的殊荣,是“新时期”出口创汇的优质产品,也是非遗视野中的生产性保护对象。在历史生产中,铜火锅工艺的嬗变折射出技术的进步、社会的发展和时代生活的变迁。在工艺传承中,日用之器的锅型呈现出适用之美;在现代机械辅助生产中,装饰之美的形态介入了现代设计的善意。大同铜火锅的国礼器形考辨,固然有还原特定工艺形态之意图。但考辨过程有更深层的涵义:在时代场域中还原大同铜火锅工艺的嬗变与转捩过程,记叙本土文化传播的偶然事件与必然路径。

1973年的国礼之器可能是“龙凤火锅”或“二龙戏珠”锅。各媒体宣传的“九龙奋月”曾为国礼的说法,是在2013年之后盛行的舆论。近几年流行市场的“九龙奋月”工艺铜火锅的主体与“古龙”锅相近。錾刻有“九条龙”的铜火锅最迟制作于1984年。早期火盖上没有运用龙形装饰。铜火锅上錾刻的“九龙”纹饰,是总厂设计师刘承业对大同九龙壁浮雕的写生。根据火锅的形制,主体龙纹之外也挪用了九龙壁上的山石、祥云、波涛纹,用于补白。火盖上有龙头探出的时间最迟在1988年。龙头的探出,是从图案到造物的一个跨越,是设计师以器载艺的思维跨界,也是大同铜器在手工艺制作过程中的一个转捩点。“九龙奋月”的名称源于大同明代琉璃九龙壁景观。在龙壁、倒影池与月亮的特定位置关系中,再现逐月奋飞的动态情境,建构起龙、月共生的图像关系与时代场域。国礼之锅以融铜成坯、打铜成器的手工技艺制作锅体锤揲、錾刻技艺制作纯银纹饰,叠加于锅体、锅盖上。为防锈、保鲜之需,锅体、锅盖内壁以擦银替代摆锡工艺。

目前可以确定:“九龙奋月”铜火锅不是1973年的国礼之器。当时作为国礼之器的应该是:“龙凤火锅”或“二龙戏珠”锅。在国礼之誉的品牌意识下,大同地域的手工艺群体从匠人炫技的个人追求投入到积极的生活热情,跟文化遗产学习,向市场需要求生。以大同工匠、图案设计师、非遗和创新经济组织等构成的文化共同体,创作出“九龙奋月”的文化符号,开始了宽阔进取的手工艺时代语境。

参考文献:

[1]大同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大同市志[M].北京:中华书局,2000.

[2](日)柳宗悦著,徐艺乙译.工艺之道[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3]赵志成,冯桢.金字招牌还能擦亮吗[N].山西日报,2013-10-14(A03).

[4]新浪山西.大同铜器名家复制“九龙奋月”铜火锅[EB/OL].http://shanxi.sina.com.cn/datong/m/09017718.html2021-01-09.

[5]郭斌,钟清.大同铜器炉火纯青“荣光”再现[EB/OL].http://shanxi.sina.com.cn/city/city-ifxkhqea2890535.shtml2021-01-09.

[6]孙权.见证友谊延续的大同铜器[N].大同日报,2019-04-24(5).

[7]翁剑.匠心传承 大同铜器“荣光”再现[EB/OL].http://www.sxjjb.cn/szb/html/content_210857.htm2021-01-09.

[8]王志强.大同铜火锅发展现状调查分析[J].文物世界,2020(06):53-55.

[9]张军.大同铜器的造物样式和文化心理[J].山西大同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05):97-99.

[10]李安民.大同铜器[M].太原:三晋出版社,2020.

[11]杨建峰.周恩来陪外宾来山西鲜为人知的故事[J].党史文汇,2018(05):52-54.

[12]武建明,张海燕等.大同铜器[M].北京:华艺出版社,1988.

[13]张效文,卫持英.山西二轻(手)工业志[M].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89.

[14]李久标.“古龙”铜火锅[J].中国工商,1988(04):32.

[15]访谈人:张军,被访谈人:郝日明.访谈地:大同市校场街108号皓盛源铜器厂,2021-04-17.

[16]访谈人:张军,被访谈人:麻刚.访谈地:大同市平城区静雅斋.访谈时间:2021-04-08.

[17]访谈人:张军,被访谈人:杨继保.访谈地:大同市城区黄花街盛泽花园.访谈时间:2021-04-18.

[18]吉成名.释二龙戏珠[J].东南文化,2003(05):76-77.

[19]访谈人:麻刚、张军,被访谈人:麻勇.访谈地:大同市东关东小城.访谈时间:2021-04-10.

[20]访谈人:麻刚、张军,被访谈人:麻勇.访谈地:大同市东关东小城.访谈时间:2021-04-20.

On the National Gift Identity of Datong Copper Hot Pot

ZHANG Jun 1,2
(1.School of Fine Arts,Shanxi Datong University,Datong Shanxi,037009;2.Graduate School,Chinese National Academy of Art,Beijing,100029)

Abstract:In September 1973,Premier Zhou Enlai accompanied French President Pombidou to visit Datong,and sent him Da‐tong copper hot pot as the national gift.As related persons had passed away,there were no records and certain memories of the gift.In the revitalization process of Datong copper craft,different descriptions of national gift spread,and different cognitive groups of the utensils formed.Especially after 2013,there was a consensus in the public considering“Jiu Long Fen Yue”as the national gift,and the craftsmen also showed their skills by copying the“Jiu Long Fen Yue”pot.The vague identification of the national gift will cause the misunderstanding of the inheritance of traditional skills context,and will inevitably affect its future development.In this pa‐per,the author uses qualitative research methods,with physical examination and language analysis as the main strategy,to seek the memory.In the process of identification and analysis,the craftsmanship of copper hot pot is identified during the period of making the national gift,and the micro-social history about production and development of Datong copper hot pot is recognized.

Key words:copper hot pot,Jiu Long Fen Yue,craft,national gift

中图分类号:K27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4-0882.2021.03.017

文章编号:1674-0882(2021)03-0073-06

收稿日期:2020-12-24

基金项目:大同市科技计划项目“大同铜器的工艺文化体系研究”(2019180)

作者简介:张军(1977-),河南固始人,在读博士,副教授,研究方向:设计历史与理论。

〔责任编辑 张月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