寿县音乐文化资源的区域文旅经济价值研究

帖玲

(淮南师范学院音乐学院,安徽 淮南 232038)

摘 要:历史文化名城寿县,有诸如花鼓灯、寿州锣鼓等丰富的音乐文化资源。在对其传承和发展过程中充分挖掘服务于文旅经济发展的功能是值得探索的新命题,而解决问题的关键既在于遵循音乐发展规律,又在于让艺术回归社会,进而推动产业融合与创新实现双赢,从而实现艺术与政治经济的良性发展。

关键词:文旅经济;转型发展;寿县音乐文化资源;利用策略

“马克思主义关于艺术是社会意识形态、是一定经济基础的上层建筑学说,是关于艺术基本性质的真正科学的论断,在美学与文艺理论发展史上开辟了一个新的时代。”[1]经济基础决定了艺术的意识形态,也决定了艺术发展的质量,同样,艺术也会对社会发展起到促进作用。如何构建一个艺术的传承发展与地方经济建设的良性发展机制也是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战略的重要思路,“文化搭台,经济唱戏”伴随着文化强国目标的确立,这一口号变成了“经济搭台,文化唱戏”,这一变化使得文艺的功能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强调与尊重。总的来看艺术的发展与时代发展已经密不可分,在此背景下研究如何利用寿县丰富的音乐资源大力开展文艺旅游经济为地方经济注入新的活力显得十分重要。

一、寿县音乐文化资源

寿县古称寿春、寿州。位于安徽省中部,濒淮河南岸,八公山南麓。寿县城建城历史悠久,曾为春秋楚国都城,今以历史文化名城享誉海内外。芍陂(安丰塘)水文化、汉代淮南国旧地,淝水之战古战场、八公山中国豆腐发源地,文化古镇隐贤镇、中国八大名关之一的千年古镇正阳关等无不承载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寿县域内山水灵动、楚风汉韵人文荟萃,文化资源丰富。

2015年12月,国务院(国函206号)批复同意将寿县由六安市划归淮南市管辖。寿县自此成为淮南市经济转型发展的重要资源地,淮南—寿县—凤台文化旅游经济一体化建设,已见雏形。作为文旅经济资源重要组成部分,寿县传统音乐文化资源蕴藏丰富。凤阳花鼓、花鼓灯艺术、寿州锣鼓、正阳关“抬阁”、“肘阁”、“穿心阁”,皆是我国民间艺术中的独特的歌舞艺术形式;戏曲文化中古长淮卫的“卫调花鼓戏”、安徽地方戏西路庐剧、推剧,民间说唱安徽大鼓、寿州大鼓等曾在千百年历史长河中轮番上演于寿州大地。今天寿县域内多数活态传承的民间传统音乐文化品类成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文旅经济转型发展语境中,对寿县音乐文化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能够有效促进寿县丰富的文化遗产商业价值的评估,文化产业平台的构建,文旅经济增长点的创新,文化旅游产业链条的创建,进而促进寿县乃至淮南经济转型发展战略的落实。

二、文旅经济转型发展语境中寿县音乐文化资源的价值空间

(一)发挥音乐文化的区域性优势“旅游发展为传统文化增加资金来源,提供价值传播的新机遇,增强公众的保护意识,使得传统文化在现代生活中找到生存的土壤。”[2]寿县音乐文化区域性优势在于当地独特的自然环境与人文环境,社会及历史的持续性影响,形成了迥异于他文化的艺术流派,在千百年的传承中滋养着当地人的精神世界。随着现代经济的发展,市场在地方经济、社会层面的渗透,区域之间的文化差异逐渐缩小,地方音乐文化逐渐失去特色。但是,在文旅经济转型发展语境中,消费者希望看到的是独立于工业文明以外的,突破千篇一律模式的独特的地方音乐文化,而寿县的花鼓灯、寿州锣鼓等音乐艺术无论是形式与内容都体现了独特的地域文化传承,这一方面吸引消费者的关注,另一方面也会坚定了区域经济发展中对本土文化特色的自信。

(二)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与开发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但是,在当前市场经济的冲击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与开发工作陷入了困境,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被束之高阁,失去了发展的活力。在保护中一定要“纳入当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城乡建设规划、应与相关的生态保护、环境治理、土地利用、旅游发展、文化产业等各类专项规划相互衔接。”[3]在文旅经济转型发展语境中,寿县可以利用市场经济手段,挖掘并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例如肘阁、抬阁,是集舞蹈、音乐、戏剧、绘画为一体的综合艺术形式,也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寿县在音乐资源利用中,可以通过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的融合,创新传承模式,为传统的音乐文化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三)推进当地文化旅游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在寿县文旅经济发展中,丰富多元的音乐文化资源能够打造独特的城市名片,提升寿县的吸引力,进而形成文化产业,带动实现旅游经济以及其他产业的有序运行。随着人们的物质文化水平的提高,民众对于文化旅游愈加青睐,因此,寿县利用当地独特的音乐文化资源优势,吸引市场资的进入,并打造独特的文旅产业,而在经济与文化的相互融合与促进中,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则获得了更加广阔的空间,同时也推动着文旅经济可持续发展。

三、文旅经济转型发展语境中寿县音乐文化资源利用策略

(一)加强组织管理,健全资源利用保障体系 完善的组织管理体系,是促进当地音乐文化资源合理开发,推进文旅经济转型发展的重要保证。寿县音乐文化资源丰富,更包含国家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因此,当地应积极建立传统文化资源的挖掘、保护与利用相关机制。政府在此机制下应提供“包括政策、法规、资金等支持等;此外还反映政府对旅游开发企业的各项监管”[4]当地政府除了将音乐文化,尤其是非物质文化以产项目的开发与利用列入重要议事日程,成立领导小组外,也应该强化政府协调监管功能,而且要“通过加强非遗与旅游交叉专业领域人才队伍建设,增加现有旅游景区的文化阐释能力与文化附加值”并且根据文旅经济发展要求统一协调音乐文化资源开发与利用工作,并确保各有关部门要切实履行各自职责,密切配合,形成合力,推进音乐文化利用工作的有序开展;加强当地音乐文化资源,尤其是“抬阁”、“肘阁”等重点文化资源的研究、认定、保存和传播,通过与当地文化单位、科研机构、高等院校及专家学者的沟通,形成音乐文化理论体系,以作为音乐文化宣传的依托;制定资金管理机制,确保各项经费的投入,利用地方政策引导,鼓励社会捐赠和赞助,调动社会团体、企业和个人参与到当地音乐文化资源的开发中来,并利用文旅经济发展形成良性投入循环;加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开发与利用工作的检查监督,针对文旅经济发展现状,分析“抬阁”、“肘阁”等重点文化资源的保护、传承效果,利用行政、法律的力量推进文化宣传,以形成规范有序的管理氛围,促进当地文旅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

(二)加强文化挖掘,打造地方音乐文化品牌 李娴高院在《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价值评价与实证》中指出,旅游开发价值主要通过吸引力、生命力、承载力三个方面实现。其中的“生命力研究要关注旅游地遗产保护和开发的综合能力,不仅是经济和社会相互作用激发的生存、成长、壮大和可持续合力,还确保旅游项目开发对社会的贡献”[6]如何提高音乐文化的旅游生命力关键是要打造品牌质量,在市场竞争环境下,品牌是产业竞争力的重要体现。在文化产业竞争日趋激烈的环境下,寿县在音乐文化资源利用中应注重品牌战略的制定与实施。

首先,加强对音乐文化品牌价值的分析。文化品牌的打造需要多种元素的共同成就,寿县在推行文化品牌战略的过程中,应对当地的音乐文化资源加以整合,深入对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融合的SWTO分析,明晰品牌发展的优势与劣势,并选择当地具有代表性的音乐文化,如正阳关“抬阁”“肘阁”等作为品牌开发的重点,以突显本土文化的特色,进而围绕品牌构建相应的推广方案,丰富品牌内涵,拓宽品牌的影响。其次,打造音乐文化节,推进品牌宣传。近几年,各地音乐节蓬勃发展,俨然形成一种新的文化宣传渠道,为文化产业的推广与创新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但是目前国内音乐节还是局限在流行音乐方面,地方音乐的发展受众十分有限。针对此,寿县可以依托品牌力量,打造本土化的音乐节,利用地方特色音乐形式,丰富音乐节内容,将现代与传统串联起来,并不断开发传统音乐形式与现代社会发展之间的契合点,让文化节成为当地文旅经济的一大亮点。最后,加强音乐人才培养,利用优质人才呈现品牌力量。音乐文化品牌的建设需要大批优质的音乐人才,基于此,寿县在文旅经济发展中,应促进表演人员的培养,如通过与专业院校合作培养专业的表演队伍,积极培育民间业余团体,将产业、教学、研究、创作、表演相融合,为地方音乐人才的发展提供良好的土壤,利用人才的力量拓宽品牌的宣传,提高寿县音乐文化的影响力。

(三)引入市场机制,推进音乐文化产业发展 党的十九大以来,大力发展文化产业成为培育文化软实力,提升文化自信的基本战略要求。寿县应积极贯彻十九大精神,依托当地音乐文化资源,发展文化产业,利用市场的调节,强化音乐资源开发的动力,形成文化产业运作链条,促进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的有效融合,以实现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共同提升。

寿县应积极发展当地社会经济,有计划地推进产业转型,制定切实可行的文化产业发展战略。利用独特的音乐文化资源,规划文旅项目,吸引经济实力雄厚的企业进驻当地的文旅经济;依托当地独特的自然资源,推进音乐文化资源的开发,依托当地的旅游项目,拓宽音乐表演空间,增加花鼓灯艺术、寿州锣鼓、“抬阁”、“肘阁”、安徽大鼓、寿州大鼓等民间音乐形式的表演机会,为旅游景区增添人文色彩的同时,也拉动音乐文化产业的发展;注重音乐节目的创新发展,根据消费者的精神需求,在立足传统音乐文化的基础上进行创新设计,利用现代人,尤其是青年一代能够理解与接受的形式推进表现出来,提高音乐节目的吸引力;注重对音乐文化产品的开发,例如加强文化旅游纪念品的设计与开发,利用当地独特的音乐资源形成别具一格的纪念品,在推广文化的同时,也能够延长产业链条,增加文旅经济收入;注重现代信息技术与文旅产业的融合,抓住智慧旅游、数字旅游的发展机遇,推进寿县文旅相关App的开发与应用,为消费者提供更加便捷、高效的文化旅游指导,这样才能打造富有地域特色的文化旅游县,为当地音乐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强大的动力,为文旅经济转型发展增添新动能。

(四)加强营销管理,推进城市文旅经济宣传“名城非遗旅游开发模式主要有四种开发模式,即静态旅游开发模式、动态旅游开发模式、综合旅游开发模式和商品旅游开发模式”[7]在现代市场经济环境下,多维度的设计对当地的旅游开发十分重要,无论何种开发模式,最终产品的宣传与推广变得十分重要,传统的“酒香不怕巷子深”的理念已经不适应当前的市场经济环境,而制定市场营销战略,运用多种途径实现产品的扩大宣传,则是打造品牌,扩大市场,提升影响的必然选择。寿县在文旅经济发展中,应立足音乐文化资源,制定市场营销战略,将内容生动,形式独特的音乐文化主动地推广到市场,利用市场的力量促进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的融合与发展。

在音乐文化产业市场营销战略发展中,首先制定产品战略。寿县应加强对当地音乐文化作品的设计与包装,充分挖掘当地音乐传统作品中的文化特色,并将其融入到旅游经济中来,依托旅游市场实现音乐作品的有效推广;注重音乐形式的产品差异化发展,地方音乐之所以能够吸引大量游客,其关键就在于文化的差异性,因此,寿县应注重音乐文化产品的差异性策略的设计,依托当地别具特色的音乐形式,吸引更多的游客。其次,制定价格策略。寿县应根据旅游的淡旺季调整音乐节时间,按照市场需求制定不同的文化旅游价格,确保价格合理的同时也应形成一定的竞争优势,例如在旅游区设置通票和观光景区的各自门票,让游客在游览的同时也能够获得欣赏节目的机会,增加游客的文化体验;明确定价以及价格调整方案,在音乐文化品牌开发之初应利用价格优势,获取游客的关注与接受,在打开市场后,则适当调整价格,提高音乐文化产品质量,以更好地满足消费者的精神需求。再次,制定间接与直接营销策略,目前寿县文旅经济的发展主要依托旅行社、导游、酒店等众多中间商,因此,在市场营销中也应加强与中间商的沟通,优化间接营销战略。最后,注重多渠道宣传。利用新媒体的力量推动音乐文化宣传,例如通过制作音乐文化宣传片,做直播,制定寿县文旅微信公众号等方式,搭建“互联网+”的宣传模式,以拓宽宣传,扩大文旅的市场影响。

(五)完善基础设施,提高文旅经济发展质量 文化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是满足消费者物质、精神需求,提高文化旅游体验的物质保障。但是寿县在文旅经济发展中相关基础设施的缺乏,不仅限制了音乐文化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更影响整个文化旅游业的发展,限制文旅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基于此,寿县在文旅经济转型发展语境下,在开发利用音乐文化资源的过程中,应加强规划与投入,为音乐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基本保障。

“吃、住、行、游、购、娱”是文旅经济基础设置建设的基本要素。基于此,寿县应积极推进酒店业的发展,改善文化旅游区的吃、住条件,注重当地美食文化的挖掘,为消费者提供独特的居住体验;增加交通网络建设投入,结合当地社会经济发展要求,根据文化旅游发展方向,优化交通网络布局,完善陆运、水运网络,构建开放文化旅游空间,形成更加广阔的旅游辐射区;加强对文化旅游区的规划与安排,依托音乐文化项目为游客制定文化旅游路线,提高游客的观赏旅游效率,加强对旅行社的规划与管理,培养专业、高素质的导游人员,提升其文化素养,提高介绍推广音乐文化项目的能力,以确保其在当地文化旅游发展中扮演重要角色;注重对购物环境的改善,积极推广富有地方特色的音乐文化产品,调动消费者的购物欲望;加强娱乐项目的制作与推广,利用地方音乐文化资源,制作特色化的音乐文化节目,吸引消费者参与到音乐节目中来,营造体验式的娱乐氛围,满足多元化的文化旅游需求,提升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效果。

四、结束语

在寿县文旅经济转型发展中,加强组织管理、整合优势音乐资源、打造精品音乐文化,就可以使其成为产业融合的重要载体。丰富多元的音乐文化不仅能够吸引国内外游客的到来,更能够强化其对地方音乐文化的感知与体验,从而形成独具特色的地方文化名片,并形成良好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基于此,寿县在社会经济发展中必须在重视音乐文化的传承发展的基础上合理的对优势资源加以开发与利用,进而探索文旅经济转型发展的新路径。

参考文献:

[1]王宏建.艺术概论[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0.

[2]黄俊毅.从文化遗产到文化旅游的的产品开发与策略研究——以厦门惠和石文化园为例[J]文化学刊,2020(06):42-45

[3]高舒.在大地的册页里解读——从闽南木偶戏看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的“非遗”实践[J].人民音乐,2019(01):77-81.

[4]张魏,张锦贤,和丽春.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系统的模型研究[J]服务经济,2020(04):86-90

[5]刘思成.非物质文化遗产——一宗重大的旅游资源[J].财经问题研究,2019(06):139-145.

[6]李娴,高院.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价值评价与实证例[J].贵州民族研究,2019(06):158-165.

[7]王璐,王萍,童苗苗.国内历史文化名城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研究综述[J].忻州师范学院学报,2018(04):70-73.

On the Economic Value of Regional Cultural Tourism of Music Culture Resources in Shou County

TIE Ling
(School of Music,Huainan Normal University,Huainan Anhui,232038)

Abstract:Shou County,a famous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city,has abundant music and cultural resources such as flower drum lamp,Shouzhou gongs and drums.In the process of inheriting and developing it,fully excavating the function to serve the economic development of cultural tourism is a new proposition of value exploration,and the key to solve the problem is to follow the law of music development and let art return to society,then promote industrial integration and innovation to achieve win-win,so as to real‐ize the benign development of art,politics and economy.

Key words:cultural tourism economy;transformational development;music cultural resources in Shou County;utilization strategy

中图分类号:F590.25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4-0882.2021.03.031

文章编号:1674-0882(2021)03-0141-04

收稿日期:2020-11-15

基金项目:安徽省2019年度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重点项目“文旅经济转型发展语境中的寿县音乐文化资源利用策略研究”(SK2019A0572)

作者简介:帖玲(1980-),女,安徽淮南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视唱练耳与基本乐理,乐队编配,单簧管。

〔责任编辑 冯喜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