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时代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效性研究

胡小媛

(安徽财经大学管理科学与工程学院,安徽蚌埠 233030)

摘要:新媒体时代,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遇到各种新形势、新情况带来的机遇与挑战。高校需借助新媒体平台开展相关工作,积极利用正能量事件,及时更新教育新理念,加强建设网络心理健康课程和队伍建设,构建和完善线上、线下一体化的心理健康教育机制,促进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效性。

关键词:新媒体时代;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效性

中国互联网中心(CNNIC)发布了第46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报告显示,截至2020年6月,中国网民规模达9.40 亿,其中学生网民占比23.7%[1],网络空间已成为大学生学习生活的新空间,亦成为教育工作者必须关注的空间和守住的阵地。出生在网络时代的大学生,严重依赖网络,易受网络思潮的影响,传统的教学模式以及心理组织体系难以适应当前学生的需要,这需要高校及时调整思路,采取多种举措,以适应新形势下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实效。

1 新媒体环境下心理健康教育的机遇与挑战

1.1 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机遇

1.1.1 丰富心理健康教育内容的素材与案例

在信息大爆炸的新闻资讯、社交网络里,大学生的道德品质、爱情生活、人际关系、消费状况、就业等无一不受到众多关注,这丰富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和素材。同时,学生更乐于接受教师在课堂上结合最新的热点、新闻事件作为案例,对这些案例的分析与讲解有助于他们深刻剖析、掌握相关知识。

1.1.2 给大学生心理健康提供疏解窗口

笔者通过访谈与调查,发现许多大学生在运用新媒体的过程中表现出了与现实生活中不同的状态。他们会通过网络游戏、网络视频、网络聊天等方式,化解现实生活中难以排解的压力、愤怒等情绪,帮助从现实生活中的烦忧中解脱出来,转移自己的注意力。同时,网络中的正能量有利于激励、启示大学生,助力维护心理健康。

1.1.3 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搭建平台

新冠疫情发生以来,全国掀起网上教学,钉钉、雨课堂、学习通、QQ 视频会议等新媒体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顺利开展教学工作搭建了很好的平台。此外,大学生可通过线上心理测评、线上心理辅导获得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的帮助。例如,“学习强国”APP的健康专栏里还专门开设了心理辅导,有在线的“疫情期间个人心理健康自评量表”,后期又开辟了心理援助平台。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可以利用这些平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1.2 新媒体环境下心理健康教育的挑战

1.2.1 负面信息给大学生带来心理恐慌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网上信息传播效率更高、信息更大,呈现加密传输、差异推送等特点。网络上每天都充斥着许多负面新闻,尤其此次疫情发生以来,每天都有新增疫情人数,给大学生心理带来一定的恐慌。另外,如成都大学毛洪涛自杀事件、清华“学弟摸臀门”等,往往给大学生深深的恐惧感。这也要求大学生心理健康不能只是关注学生“健康”或“不健康”,对于一些有可能影响到学生心理的网络事件需要足够的重视。

1.2.2 多元价值观引发认知困惑

“人人都有麦克风,个个都是自媒体”,网络的开放性,使得多元化的价值观充斥在网络,网络信息发布主体的匿名性,使得一些人在发表意见与言论时往往理性不足,甚至是个人宣泄。对于同一个网络事件,舆论可谓是五花八门,其中不乏诸多虚假的、迷信的、暴力的、粗俗的言论,大学生在这些舆论的海洋中受自身阅历、思维特征等影响往往易失去方向,给自身的认知、情感、人格、人际关系以及价值观带来冲击,从而引发心理问题。

1.2.3 正常的人际关系受到冲击

大学生的人际关系对象主要有教师、同学、室友、家人、恋人等。在新媒体环境下,人与人之间的沟通与交流变得快捷、简便,更多“面对面”的交往方式转变成了网上交流。“课上是老师,课后不相识”的师生关系逐渐变为线上教学,课后辅导,交往更加密切;室友之间少有卧谈会,更多是“单间贵族”自说自话;家人关系从偶尔电话到视频通话、朝夕相见等。一些大学生通过“晒自拍”达到交往需要,正常的人际交往秩序受到冲击。

2 新媒体时代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取得的成效

2.1 搭建云平台

高校心理健康中心的专职人员,运用心理测验量表,对全校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普查,做出预警评估,建立心理健康危险档案,及时准确做好各方面的数据。另外,疫情期间,借助QQ、微信、钉钉等,辅导员开展线上云班会、云运动会,组织“共抗疫情,爱国力行”征文活动,引导学生舒缓心理压力。

2.2 开设心理慕课

自2011年5月教育部办公厅下发2011年高校心理课程要求后,心理健康教育被纳入大学课程体系。各个高校相继开设了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笔者所在高校2013年开始开设课程。心理健康课程作为普及学生心理健康知识的重要内容,需要结合新环境、新形势不断开拓创新。根据超星平台统计,大学生心理健康相关电子书籍347 本,在线课程亦逐年增多,其中“学习强国”APP里就有34类心理相关的慕课。

2.3 开展“在线问诊”

高校充分运用微博、微信、QQ、抖音等平台,制作心理健康的微视频、发布疫情防控知识、建设疫情防护小课堂、开辟“心理驿站”空间、开通心理支持热线等,引导学生以平稳心对待现实生活中的问题,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同时,开辟“在线问诊”,即线上咨询及时帮助学生,尤其是疫情期间学生都在居家防疫,久坐上网课,社交活动骤减[2],导致缺乏安全感,出现焦虑、烦躁等心理,使得线上咨询变得很重要。

3 新媒体时代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不足

高校充分利用新媒体环境,发动多方面力量,为保障学生安全、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发挥了重要作用。但也应该意识到,新媒体环境下心理健康教育的不足。比如:线上心理测试多,达致心灵辅导的少;开展的活动多,但参与效果不明显,尤其是线上、线下缺乏很好的配合与补充,这些都弱化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效性。

3.1 教育理念存有偏差

高校开设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多为防止学生出现心理问题,维护学校安全稳定,教育理念还仅停留在现实生活中,缺乏对网络心理的关注,且没有从学生发展和健全人格的角度来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另外,高校对于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视力度不够。据安徽省教育厅高校学生处处长左其琨表示,就安徽省高校来说,只有一半的高校达到专任教师和学生数之比1∶3 000 的比例。部分高校缺乏心理咨询的器材、场地,图书馆里可查看的书籍也少,难以满足学生需求。很多高校网络平台课上很少甚至没有心理健康方面的课程。

3.2 网络心理健康队伍缺乏

高校普遍在网上设有心理健康、心理咨询的平台,但是信息量有限,而且没有做到及时更新。高校网络舆情中难免出现一些问题,需要一个完善的机构与队伍利用网络正确地引导大学生的思想和舆论,及时发现问题,化解隐藏的危机,然而当前高校缺乏网络舆情的监管队伍,缺乏在线咨询的专兼职教师,且作为主要工作队伍的辅导员,非科班出身,发布的内容不够鲜活、不够贴近学生,运用新媒体平台的能力不足。

3.3 教育教学手段简单

心理健康课程多是大班教学,部分教师上课仍然习惯于填鸭式的方式,缺乏创新。有些按照书本上的来读,举的案例亦很陈旧,没有很好地运用虚拟空间的互动,结合将当前网络上关注的有关心理方面的问题与同学们进行交流、探讨。在网络环境的影响下,传统的说教方式已不适合当前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需要利用现代媒体,改进教学方式方法,采取多种教学手段。

3.4 网络心理健康教育体系构建不健全

高校基本建立了学校-院系-班级-宿舍四级心理健康网络,有力地了解学生的最新思想动态。但运用新媒体——网络来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却很少,网络心理健康教育体系还不完善。“95 后”“00 后”的大学生深受网络媒体的影响,他们更喜欢在微博、微信、QQ空间等平台发表自己的真实想法,并自由地与老师、同学讨论问题。高校还需要健全网路心理健康教育体系,以便更好地引导、教育学生全面发展。

4 进一步完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路径思考

4.1 更新教育理念

当前,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大规模应用,微社区、匿名社交、网络直播等新应用层出不穷,舆论传播迅速,内容繁杂,这要求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不仅要重视现实生活中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同时要“接地气”,每天关注、了解网络信息,及时发现并重视虚拟世界中反映的大学生心理问题,树立正确网络心理健康理念[3]。高校应结合最新形势,不仅仅要让学生“不出极端问题”,更要让他们学会求助、自助,学会基本缓解压力的方法与解决情绪问题的渠道,以“预防为主,防治结合”为原则,以积极心理学的视角,造就大学生积极的心理品质,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其次,不论是大学生或是教师,都需提高新媒体素养,寻找有利于身心健康发展的有利信息,关注积极向上的新闻时事,运用理性精神,以理性的态度对待新媒体平台和鱼龙混杂的爆发信消息[4]

4.2 加大网络心理健康教育投入

不论是积极、正面还是消极负面的网络事件,我们要引导学生多角度的思考分析问题,培养学生积极正向的心理品质,将伟大的“抗疫精神”、“劳模精神”和涌现出来的先进典型人物融入到心理健康教育过程当中,尤其是和学生贴近贴切的“95 后”“00后”抗疫志愿者,他们的事迹形成榜样示范作用,给大学生以激励、启示。同时,高校要加大投入力度,如建立有吸引力的能够满足学生需要的心理健康教育网站,并请专人进行维护,及时更新。再者,高校可以购买一些网络心理健康教育的课程和心理测评工具,以供学生学习、测评,积极发挥青年大学生主动性,寻找心理知识和常见心理问题,了解心理问题解决的策略和技巧[5]

4.3 加强监控与引导

网络购物、网络游戏、网络聊天工具越来越普遍、聚集,学生信息泄露屡见不鲜、被诈骗现象防不胜防、沉迷网游无法自拔等,进而引发无助、迷茫、焦虑等心理安全问题。在此环境下,高校要加强网络监控和引导,抢占阵地,实现网上网下深度融合,营造良好网络空间。一方面成立网络安全信息组,由管理者、教师、辅导员组成,建立网络舆情预警机制,对于突发的网络舆情信息,要快速做出判断,及时辟谣,避免事情的恶化,全面引导正面舆论,利用各种手段进行实时的通讯互联[6];另一方面可以鼓励相关计算机专业或对网络安全感兴趣的同学成立校园网络安全维护队,及时发现周围同学中的异常情况,第一时间反馈给老师,做到及时预防。

4.4 加强队伍建设

心理健康教育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价值日益显著[7],将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相结合,充分发挥思政课教师、班级辅导员、班主任、心理委员以及网络管理人员的合力作用。高校建立心理健康网站、设置心理咨询平台,需要有专业的心理教师进行网上咨询,随时帮助学生正确对待自身存在的困惑或问题。另外,辅导员作为学生成长成才的引路人、知心人,与学生平时接触是最多的。在与学生的谈心谈话中,很大程度上需要运用心理学方面的知识。重点加强专任心理教师和辅导员的心理健康知识的培训尤为重要,如积极向国内外先进心理健康引导案例学习[8]、组织高校心理危机预防干预网络培训等,加强对新媒体平台的学习,熟练掌握、使用目前流行的“两微一抖”,把握规律性,提升队伍从事网络心理健康教育的专业化、科学化水平,进而提高心理健康教育实效。

4.5 注重课程建设

心理健康课程需要不断精进,结合新媒体时代背景,增加新的内容,建设更多的网上心理健康课程和微视频。在教学内容和方法上,因网络舆论往往在第一时间就能被学生捕捉并分享,教师在授课的过程中可引导学生讨论网络中的案例、讨论不同舆论的人的心理,而不仅仅是老师说、学生听。同时,针对网络上的热点问题,可组织学生进行角色扮演或情景剧模拟,扮演结束后请学生说出内心体会与大家分享。在讲授某些章节的时候,还可采取观看心理电影的形式,如在讲到如何面对挫折、提高抗压能力时,可以看看类似《风雨哈佛路》这样的电影。总之,教师可以利用现代媒体的教学手段,网上主题讨论、网上投票、微视频制作等,利用网络上的教学素材,采取多种方法教学,以提高教学效果,达到教育目的。

4.6 构建多元网络心理健康教育体系

结合“三全育人”理念,高校首先要完善心理健康组织体系,做到学校有咨询中心、院系有负责心理咨询老师、班级有心理委员、宿舍有宿舍长为心理联络员,即学校-院系-班级-学生四级组织,构建“三全育心”心理健康教育机制[9],充分发挥心理专家、专任教师、辅导员、家长、学生的全员力量。其次,搭建网络心理健康教育体系,从大学生入学的适应性教育到入学后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学习,涉及到了解自我、人际交往、学习心理、情绪管理等内容,再到毕业生的就业心理健康教育,在整个大学期间,需要全程开设心理健康辅导,学校层面上有心理健康网站,学院层面上开设心理健康专栏,班级有班级主页的心理话筒。通过完善、搭建心理健康教育体系,能够随时了解学生思想动态,及时发现问题,达到预防心理问题的目的。再次,构建教育教学、实践活动、咨询服务、预防干预、平台保障“五位一体”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格局,将心理健康教育融入思政工作中、融入安全教育中、融入劳动教育中。

5 结语

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非常重要的内容,也是一门必修的教学课程,其好坏关系到学生能否成长成才,关系到祖国民族的未来,因而受到教育部门和高校的重点关注。在新媒体时代背景下,高校要结合新形势,更新教育理念,增加网络课程投入,加强队伍建设,丰富教学内容、方法与手段,完善心理健康教育系统,在全员协同育人、全过程参与育人、全方位探索育人渠道的理念下共同努力,更好有效地做好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保障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培养符合新形势的全面发展人才。

参考文献

[1]第46 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EB/OL].(2020-09-29)[2020-11-09].http://www.gov.cn/xinwen/2020-09/29/content_5548176.htm.

[2]徐飞,陈永亮,贺晓林.新冠疫情期间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分析[J].泰山学院学报,2020,42(5):129-136.

[3]刘斌.网络环境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新模式研究[J].传播力研究,2019,3(2):174.

[4]徐雪松.新媒体视角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研究[D].青岛:青岛大学,2019.

[5]侯栋梁.高校辅导员心理教育能力探究[J].内蒙古财经大学学报,2020,18(6):11-13.

[6]卞丽娜,张亮.网络教育环境下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新模式构建[J].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9(11):83-84.

[7]王珠.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演变与展望[J].黑龙江高教研究,2020(12):135-139.

[8]杨艳.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网络模式构建[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18,39(12):41-42.

[9]白雷蕾.“三全育人”视角下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存在问题和应对策略[J].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2020,36(12):124-125.

Research on the Effectiveness of College Students'Mental Health Education in the New Media Era

HU Xiao-yuan
(School of Management Science and Engineering,Anhui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Bengbu Anhui,233030)

Abstract:In the era of new media,mental health educa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is confronted with opportunities and challenges brought by various new situations and situations.Colleges need to carry out relevant work with the help of new media platform,use positive energy events actively,update new education concepts in time,strengthen the construction of network mental health courses and team construction,build and improve online and offline integrated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mechanism,and promote the effec‐tiveness of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Key words:new media era;college students;mental health education;effectiveness

中图分类号:G441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4-0874.2021.04.031

文章编号:1674-0874(2021)04-0114-04

收稿日期:2020-12-16

基金项目:2020年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专项任务项目[20JDSZ3001]

作者简介:胡小媛(1986-),女,安徽安庆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责任编辑 王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