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核心素养与高校体育教学

申金艳

(山西大同大学体育学院,山西大同 037009)

摘要:运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结合体育学科特质,从学科教师、学科知识、学科活动、学科考评四个方面展开分析,着眼于提升师生的学科核心素养,优化教学内容、过程和方法,关注知识的构建与运用,创设有利于学科核心素养形成的情景和实践活动,综合考评让学生看到希望、产生动力,感受到老师的关爱,教学相长,使体育核心素养能够推进高校体育课程和体育教学改革。

关键词:学科核心素养;高校体育课程;体育教学

全球化、信息化的知识经济时代,核心素养的养成对于人类文明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2016 年9 月教育部发布的《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指出,核心素养是以终身发展学生的文化知识、社会适应能力及健康生活来适应新时代人类及社会所追求的目标,表现为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六大素养,明确了学生应具备的必备品质和关键能力,同时也为课程改革和教学改革提供了方向[1]

体育核心素养在运动兴趣、能力、健康行为习惯与意志品质等方面提出了具体的、详细的学科要求,是学生在接受相应学段的体育课程学习过程中逐渐形成适合个体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所需的关键品质和能力,为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提供精神和身体的保障[2]

学生健康水平的提高及全面和谐发展是体育课程改革的根本目的,高校体育教学改革应该符合高等教育发展的基本规律,适应时代的教育发展水平和具体要求,应发挥本学科独特的育人功能,同时要高度重视跨学科的综合育人功能。

1 体育教师是主要条件

体育教师是体育学科核心素养形成的主要条件。体育教师作为学校体育的教育工作者,担任着培养学生体育运动能力和学科核心素养的责任。教师要解放思想、与时俱进,不断提升完善自身的综合素质,如体育知识、意识行为、体质水平、体育技能、体育品质、体育个性及信息素养。同时,要掌握先进的教学理念、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和手段,提高文化内涵,扮演好教师角色,做学科核心素养的先行者。

体育教师是体育教学的组织实践者。体育教学场地宽阔,教师健美的形体,矫健的身姿,优雅的示范动作有利于创建自然轻松的教学氛围。言谈举止的谦逊、待人处事的热情、亲切和蔼的态度有利于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形成积极的情感体验,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产生积极的学习动机[3]

体育教师是体育教学的设计者。教师要勇于探索教育技巧的奥秘,树立正确的体育教育观,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主动参与到体育活动中,养成良好的运动习惯,享受运动的真实体验,培养学生在体育活动和运动竞赛中自觉遵守规则,团结协作、顽强拼搏的体育精神。

体育教师是体育文化的传递者。教师要不断学习,提高文化修养及知识储备,自主探究、自我反思,实现学科间的相互渗透、相互融合。

2 体育学科知识是主要载体

体育学科知识是体育学科核心素养形成的主要载体。体育学科核心素养最具价值与精神的体现,在于运动兴趣和能力及运动品质和意志力上,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的形成是学科知识沉淀的结果。体育学科知识主要包括体育品德与修养、运动兴趣和能力、健康行为与习惯、运动品质与意志、价值与精神,其本质是系统全面掌握科学锻炼方法,形成学术思想及价值取向。从教学角度看,没有经过学生组织,没有纳入学生认知结构的知识都不能被学生真正理解和吸收。

信息化时代,知识更新率极高。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使得教学环境、学习方式、教学模式发生了根本变革。现代教育技术具有覆盖面广,全方位为学习者提供服务的优势,突破了传统教学的时空限制,有效补充和辅助了传统教学[4]。运用“互联网+”使高校的体育教学发展多元化,提高教学质量,拓宽思路。高校体育教学将从基础线下课堂讲授向互联网教学结合教师面授的在线教学模式演变,形成体育课堂与网络互动教学模式,利用这种新型的教学手段,实现课上课下有机统一,学生与教师在时间、空间的互相交流,进行灵活多元的教学设计,可自主式、导学式、讨论式、探究式,实现课内外一体化,全方位设计。网络教学以学生为中心,教师帮助学生构建大学生体育知识体系,包括体育基础理论知识、健康知识、奥林匹克知识等。引导、提问、讨论支持学生学习。网络教育平台中加入了互动部分的角色和内容改变了教师教书匠的单纯角色,学生的主动参与,带着问题思考,担负起课程优化的责任,不再是被动的知识接受者。网络平台的互动功能,帮助教师了解教学动态,有助于课堂教学时做好相应的调整变动,有的放矢,有效推进因材施教,个体差异化教学。结合网络进行体育教学容易唤醒学生内在情感因素,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利用学生掌握新鲜事物的能力及网络优势,有助于学生选择性地学习,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内容和方法。充分利用网络知识库的巨大内存优势,获得完整系统的体育学科知识体系。网络教材形象生动集声像、文字、图片、游戏、测验等为一体,提高了体育教学直观性。网络教学系统学生能够对自己的情况进行自我设计、自我管理、自我评价。网络教学使体育学习更具自主性、全面性、系统性、生动性、能动性,使体育学习更具个性化。

学科核心素养的形成离不开学科情境的介入。教师对于教学内容要有创新意识,要积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运用教学手段,编排教学情境和学习氛围。在运用教学手段时,教师要注意有明确的目的,严谨合理的组织方法,符合教学内容、时间、场地、规则要求的条件,要调节和控制好运动负荷。运动性游戏可以提供多种运动形式的练习,如球类、攀爬、跳绳、追逐、角力等,促进学生对于肌肉的控制和协调性发展,促进师生间、同伴间、对手间的交流,在交流中形成分享、协商和谦让情境,同时学会遵守规则、公平竞争、团结协作。

学科知识彰显的是深度,强调的是学术性。学科核心素养形成的前提是要掌握好体育科学知识。

3 体育学科活动是主要途径

体育学科活动是体育学科核心素养形成的主要途径。体育学科核心素养在理论与实践中相互作用,提升学生的内在动力,彰显体育学科的科学发展观。

高校体育课程必须遵循人体发展规律,承受一定的运动负荷,体育学习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在提高学生适应能力和非智力因素的发展方面有特殊的功能。教师要结合体育学科特点,在形式、内容、方法等方面进行有效的体育教学活动,把体育课堂活动由授课活动转化为学习活动,从学生需要出发,除关注知识、技能之外,还要关注情感、态度、方法[5]

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外界环境及突发事件的发生对于学生的耐受性以及适应能力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要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安排,让学生既不能有畏惧心理,又不能在困难面前轻易退缩,对于课堂思政及发扬体育精神都有不可忽视的作用,尽力提高他们的适应环境能力。优化教学内容,设置符合大学生特点的运动项目,让学生自主选择自己喜欢的运动项目,体验运动的乐趣,培养运动兴趣。教学活动方法手段灵活多样,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调动学生情绪,引导学生对体育知识产生兴趣,使学生学会健康生活的知识与技能。

高校体育教学活动应该利用校园体育文化氛围,结合体育俱乐部和体育社团组织,使课内课外融为一体。教师应该鼓励学生参与课外校园体育文化活动,培养自我锻炼能力,提高社交能力,养成自主运动习惯。体育教学活动的结果更多的不是表现在记忆、理解或推断知识的理性方面,而是主要体现在学生自身及其行为习惯的改造上。体育教学活动是学科核心素养形成的环境土壤,提倡多元化及个性化。

4 体育学科考评是主要保障

体育学科考评是体育学科核心素养形成的主要保障。考试评价体系在体育教学中应体现在学、用、会上,不能单一靠分值来评判学生成绩,要多方面、多角度地进行全面、客观、科学的评价,促进学生掌握体育基本知识、技术技能,调动学生的主体积极性,使他们养成良好的体育运动习惯,要建立一套科学、合理、因人而异的考核体系,在平时的课程项目上要把体育核心素养的内容融入到评价体系中,实现学与考的一致性和公平性。

考试评价的目的是为了学生的教育和发展,考试评价的原则是全面评价、突出重点,促进体育课程及师生共同发展。考虑学生的未来发展,注意评价主体的多元化,评价领域和评价方法的多样化,评价内容综合化和个性化。在考试评价时,教师应重视人的全面发展和个体差异性,在评价过程中,教师的客观、公平评价手段对于发展学生体育核心素养,掌握基本运动技能,培养终身体育发展都是有益的。在这个评价体系中,学生能全面了解自己体育能力和发展现状,对后期的课程调整、个人发展都能及时反馈给学生,给学生树立终身体育理念。发挥各种评价方法的优势,弥补彼此的不足,使考试评价的结果更科学、合理、公平。

5 结语

高校体育课程改革和教学改革要顺应时代发展,创建多种符合新时代大学生需求的新型课程模式,引进先进的信息技术,提高师生的自主管理能力。体育教师肩负着时代责任,站在提升学科核心素养的高度,围绕体育文化理解与传递、体育审美与鉴赏,创造性地展开教学,改变学生被动接受的学习方式和思维方式,提升自主、探究、合作、创新能力,改变从事体育运动的时空限制,走向生活走向生态,从学校体育文化服务及社团组织的体育活动和体育实践中,形成稳定的体育兴趣爱好,养成健康的体育生活方式,掌握科学的健身方法,建立终身体育思想。打破不同领域不同学科间的壁垒,融会贯通。实现乐学、会学、学会的目标,使学生真正具备适合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质和关键能力。

参考文献

[1]赵婀娜,赵婷玉.《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发布[EB/OL].(2016-09-14)[2020-11-15].http://edu.people.com.cn/n1/2016/0914/c1053-28714231.html.

[2]朱亚成.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研究综述——基于CNKI的文献计量分析[J].文体用品与科技,2019(15):48-50.

[3]王健,黄爱峰,吴旭东.体育教师教育课程改革[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5.

[4]曲宗湖,顾渊彦.大学体育课程改革[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6.

[5]樊临虎.体育教学论[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2.

Discipline Core Quality and PE Teaching in Universities

SHEN Jin-yan
(School of Physical Education,Shanxi Datong University,Datong Shanxi,037009)

Abstract:Through literature reviews and logical analysis,combining with the characteristics of physical education,this essay provides an analysis in four aspects:the PE teachers,subject knowledge,teaching activities and subject evaluation.It aims to im‐prove teachers and students'core quality and optimize teaching content,process and methods.It emphasizes the construction and ap‐plication of knowledge,and setting-up of situations and practical activities which are conducive to the cultivation of discipline core quality.Comprehensive evaluation should make students feel confident,motivated and considered by the teachers.Teaching benefits both the teachers and the students.The core quality of physical education can promote the reform of physical education courses and teaching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Key words:discipline core quality;PE course in university;PE teaching

中图分类号:G807.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4-0874.2021.04.025

文章编号:1674-0874(2021)04-0092-03

收稿日期:2021-04-16

作者简介:申金艳(1966-),女,河北保定人,副教授,研究方向:体育教育。

〔责任编辑 王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