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高校体育教育一流专业建设研究与实践
——以大同大学体育教育专业为例

李翠霞,朱 可,赵 岷,周文彪,张宏博

(山西大同大学体育学院,山西大同 037009)

摘要:一流专业建设是振兴本科教育的重要举措,也是高校内涵式发展的重要内容。地方高校作为高等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要以一流专业建设为抓手,加快推进“双一流”建设。基于行业特色地方高校的特点和一流专业建设的要求,以大同大学体育教育专业为例,探索了体育教育专业一流建设的实践路径,为更多地方高校体育教育一流专业建设提供实践与理论依据。

关键词:地方高校;体育教育;一流专业建设

本科教育是高校人才培养的根本及核心任务[1]。强化本科教育的基本手段是加强专业建设,建设一流本科专业是强化本科教育及高校创新式发展的基础及根本抓手[2]。2018 年教育部颁布了《关于实施一流本科专业建设“双万计划”的通知》,随后一年便启动了国家一流本科专业的建设与遴选工作,确定了4 054 个国家级一流本科建设点。对于高校而言,“双万计划”的实施及“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的启动为各类高校,尤其是地方高校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因地方高校资源局限、观念落后等不利因素的存在,为地方高校专业入选一流学科实现跨越式发展制造了很多困难。“双万计划”为地方高校体育教育专业改革指明了方向,同时也为体育教育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改革提供了价值理念导向。

1 一流学科建设的价值理念导向

1.1 教育部“双万计划”导向作用

双万计划,即教育部“双一流专业”计划,是指教育部以建设面向未来、适应需求、引领发展、理念先进、保障有力的一流专业为目标,实施一流专业建设,建设一万个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点和一万个省级一流本科专业点[3]。2019 年4 月9 日,教育部发布通知,决定启动一流本科专业建设“双万计划”,2019年至2021 年建设1 万个左右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点和1 万个左右省级一流本科专业点[4]。“双万计划”成为各地方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的一流学科建设道路的照明灯,并提供了价值理念导向作用[5]

1.2 山西省地方高校政策响应成果

为响应教育部“双万计划”,山西省教育厅启动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报遴选。经过评选,共确定4个一流学科和30个优势特色学科为山西省“1331工程”重点学科建设计划首批支持学科。其中一流学科仅有三所高校的四个学科入选,分别是山西大学的物理学和哲学、太原理工大学的化学工程与技术和中北大学的仪器科学与技术。虽然大同大学的体育教育专业并未入选,但相信通过对本专业的专业定位重新明确、专业管理规范调整、师资力量继续壮大、理论与实践教学改革,定会成为国家一流学科。

1.3 大同大学体育教育专业创新改革

山西大同大学体育教育专业将秉承“厚德、博学、慎思、笃行”的校训,围绕建设区域一流、特色鲜明的综合性大学的总目标,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进一步加强专业特色凝练。为适应向应用型大学发展的需要,要主动对接山西省社会需求,实现培养目标和办学模式的创新;围绕课程目标,优化课程体系,实现教学、科研的内容创新;依托教改项目,改革教学模式,实现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创新。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要满足市场对人才的需求,不仅要在专业知识方面努力,更要在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上下功夫。构建教学、训练、实习和就业“四位一体”的人才培养模式,为用人单位培养专业知识和技能相结合、学有所用的新型人才。

2 地方高校体育教育专业一流学科建设发展瓶颈

2.1 专业人才培养定位有待明确

现今,如大同大学等地方高等院校在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方面存在着许多不足之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不明确等问题依旧存在。地方高校在专业人才培养方面存在着很多劣势,同时也有着很多先天的优势,地方高校应该扬长避短,在积极发展优势项的同时尽量填补劣势。在地方高等院校的体育教学中应多思考适合本地区、本校、本专业学生的特色教学内容和方法,而不应只是为了完成教学任务而教学,这样在教学课堂中则容易缺乏专业教学的时效性。地方高校在制定人才培养目标时,应该多与本专业教师进行沟通,结合教师在课上及课下对本专业教学时发现的诸多问题和现实存在的时代需求进行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与此同时也需要对现今社会及时代需求进行相关调研,这样不仅满足时代的需求,也更容易将专业人才素质化教育推上新的高度,更有利于学生未来出身社会更好就业,实现自己的职业规划[6]

2.2 学科系统有待梳理

地方高校在特色资源方面相较于央属高校拥有着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将特色资源优势发展成为本校学科组织系统搭建的特色核心竞争力,是现今许多地方高校正在努力的方向。一流专业学科的建设不仅仅是单在学科方面需要改进,在人才培养、专业科研及社会发展之间寻找共生共荣的空间才是重点改进内容。因此,地方高校需在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等方面需齐头并进,构建学科与社会发展相互支撑的科学生态链。就大同大学体育教育专业而言,从2017 年开始将足球方向作为特色,细分3 个专业1个方向进行单独招生,为体育专业特色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但目前,体育教育的整体学科建设力度仍需加大,厚基础、广培育的理念仍须秉持,学科交叉发展所创建的模式尚未形成都成为继续发展一流专业建设的前进方向。

2.3 资金投入有待提高

在教学方面,硬件设备等经常无法满足教学目标的顺利完成,学生对学科的学习兴趣下降,教师的教学创新无法得以实施,导致教学质量下降。教学资源的不充足,让学生和教师在课上课下对专业的理解及本学科的最新动态掌握不足,导致很难跟上学科及科技的发展需求。

2.4 师资队伍有待加强

早在上世纪梅贻琦先生在清华大学的就职演说时提到“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地方高校和一流大学之间存在诸多差距,其中很重要的一个差距就是“大师”的数量,高水平教学人才引进成为地方高校发展一流学科建设的一个软肋。由于地方高校在科研环境、硬件设施、教育资源、薪资待遇、发展前景等方面相较于重点高校略有不足,所以在引进高水平人才方面,显得力不从心,甚至形成一种“引进难,留住难”的局面。对地方高校在一流学科建设方面劣势凸显。

3 改进措施

3.1 优化培养模式与专业体系

课程体系既要反映人才培养模式的要求,又要满足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鉴于大同大学《国标》背景下新的人才培养方案刚修订完毕的现实,体育教育专业将严格执行新修订的《山西大同大学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教学大纲》(2019 版)。在教材建设上成立专门教材编审组,负责对体育教育专业教材进行建设规划、制度建立、机制运行等实施全方位管理督导,确保教材选用、编写、评价等工作高效有序的运行。

地方高校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时,应将学生的实践能力及创新能力作为重点培养方向,将学生培养成实践创新的复合型人才是现今社会对专业人才教育的新要求。以体育教学专业教学创新为本,以学生兴趣为导向,以培养制度为基本保障,开发学生潜能,增强综合能力的竞争力,培养有创新素质和实践能力的体育教育复合型人才(见图1)。鉴于对大同大学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现实情况而言,大部分学生对本专业抱有较强的学习兴趣,少部分学生因在专业方面不具有优势,而对本专业学习兴趣不强,这种两极化差异的特征较为显著。因此,为了应对此特征的教学现实,应该对培养模式做出针对性的创新变革。

图1 体育教育专业创新实践能力培养指导思想

笔者基于“目标导向教育”与“成果导向教育”,制定了“1+1+2”的分类培养模式。按照学校规定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入校第一年(一年级)进行学科基础教育,将本学科基础知识夯实。第二年(二年级)将学科进行专业科目分流,重点学习专业基础知识。在二年级即将结束后(三、四年级)将方向分流与专业分流同时进行,在保证学生受教面无缺失的前提下,将学生分为“学术型人才”与“专业型人才”,进行分类着重教学。“学术型人才”通过第一、二课堂着重培养其创新科研能力,“专业型人才”着重培养其实践与应用能力。在培养方式方面,“科研型人才”主要采用小组课题式教学方法,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学习目标,专业兴趣方向选择不同主题的科研探讨小组进行科研方法等方面的学习,这样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专业创新能力,更能很好的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专业型人才”主要跟自己项目优势,选择自己擅长的运动项目,进行专项的技能提高及专项教学能力提升,这样不仅在日后就业时可表现出过人的专项实操能力,也可在未来专业型硕士研究生升学测试中,体现较强的实操能力。

学生进行不同类型的分别教育,不但有助于本专业的一流学科建设,更有利于学生未来的发展。笔者将体育教育专业构建了分层次、多模块的课程体系(见图2),满足本专业的“个性化、多元化”培养目标。体育教育专业课程体系分为学科基础类课程、专业基础类、专业核心课程(理论课、实操课)、专业综合提高课程(理论课、实操课)等4个层次。在专业核心课与综合提高课程上设置了研究型与专业型两大模块,每个模块下又设置了若干个小的课程群。研究型课程模块下,除了体育教育专业核心课,如运动解剖学、运动生理学、体育概论、学校体育学、体育课程与教学论等,另外还设置了体育科学研究方法、运动技能学习与控制、体育心理学、体育社会学等研讨和提高类课程设立了若干个课程群。专业实操型课程模块,则以学生未来就业需求为导向,结合体育教育学科特色进行专项业务能力提高及教学能力培养为主干线,设置软干个课程群,为我国培养不同类型体育应用型人才。

图2 体育教育专业课程体系基本构架

3.2 打造高质量课程与特色教材

结合社会对体育教育专业人才的需求情况,进一步对课程教学理念和教学内容进行改革,不断完善课程体系。加强校级精品课程建设力度,积极申报山西省精品课程。加强本专业自编教材的建设工作,进一步完善配套教材、教学课件等独具特色的校本教学资源,有计划引进国内教育规划教材。多层次、多渠道发动校内力量为学生实践教学环节搭建平台;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各种体育竞赛,在实践中锻炼自己;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新性,积极与学校创新创业基地对接。

大同大学体育学院对体育教育专业的课程优化工作已经展开,针对不同培养类型,全面梳理了各门课程的教学内容,明确了各个专业基础课、核心课、实践教学课的课程重点、难点及拓展内容方向。在教学方法手段上,诸多教师也进行了创新,如“以学生为中心”的小群体式教学模式的应用,替代了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填鸭式教学模式。构建“基础课程(理论与实践融合教学)→专业课程(理论与实践融合教学)→专业实践课程(实训实践与主干实践融合教学)”形成“创新理论+实践体系”资源课程融合的新体系。在课程体系改革的同时,仍需将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需求及现实就业需求为根本目标,教学内容体系的实践化、创新化、立体化为导向,将实践教学内容与社会人才需求进行高度融合,实现教学与社会需求有机对接。

3.3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一流学科建设,不仅仅需要在教学质量、课程改革、教学体系完善等方面加强工作,还需要在师资力量方面优化。很多地方高校因为各种外部环境的限制,在优秀师资引进和培养方面出现很多问题,对一流学科建设进程造成了很大的阻力。所以,应该结合当地或本校的实际情况来决定。结合本校、当地特色,通过定期派遣青年骨干教师到国内外高校或训练队培训、学习、交流,不断提高现有师资的专业水准;奖励在一流学科建设中表现积极、责任心较强的青年教师,从而能够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的可持续发展能力。第一,力争在全国范围内体育教育专业领域引进一批教学科研水平较高的知名学者及学科带头人,加强完善教学科研队伍结构;邀请本专业领域的国内外知名学者到本校做学术交流,并聘请其为客座教授。第二,依托现有师资力量,组建合理的课程建设团队。第三,将现有的优质资源,如本专业学科带头人及专家教授组织培养现有青年教师,制定“一对一”培养计划,为青年教师成长提供有利保障。第四,完善体制机制,保障教学科研队伍建设。

从中青年教师中遴选优秀教师进行培养,为其提供国内外进修访学机会,大力支持其申报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除了本校培养,也要同时加强外部引进优秀青年教师,通过外引内培的方式建设一支结构合理的教师队伍,用超常规的方式和手段,多种形式引进体育专业知名学者,整合力量,打破学科学院界限,不断凝练专业特色,优化队伍结构;以师德师风为衡量标准,建成一支品德高尚、教学优秀的师资队伍。大同大学近年来,每年都会对人才引进政策进行优化,人才引进数量逐年增加,质量逐年提高,对一流学科建设提供较好的平台。

4 结语

专业建设是高校的生命力,更是本科教育、人才培养的“万根之本”。大同大学体育教育专业始终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教育理念,注重体育人才的实践能力,注重结合社会各阶层的需求,通过“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培养方案设计、专业内涵建设、课程体系建设、实践能力培养和师资队伍建设”等核心环节的改革,不断强化体育教育专业的“基础性和体育教育的实践性”。经过多年的建设,形成特色一流专业的建设思路和定位:坚持以培养具有实践能力强、具有创新精神的应用型人才为目标,以课程改革为核心,以强化教学管理为重点,以师资队伍建设为手段,以市场和社会需求为导向,以服务当地、加强区域合作、辐射全国、兼具全球视野为宗旨,为全国及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尤其是体育事业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和高素质人才保障的总体专业办学思路。

参考文献

[1]傅建.“一流专业”与高等教育体育专业建设思考——黄汉升教授学术访谈录[J].体育与科学,2019,40(6):1-5.

[2]王洪才,王务均,陈迎红,等.“双万计划”专题笔谈[J].重庆高教研究,2020,8(4):24-39.

[3]中国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实施一流本科专业建设“双万计划”的通知[EB/OL].(2019-04-09)[2020-12-05].http://www.moe.gov.cn/srcsite/A08/s7056/201904/t20190409_377216.html.

[4]王钊,杨贝妮,樊翠红.“双一流”背景下地方高校体育专业毕业生就业影响因素及对策[J].就业与保障,2021(3):61-62.

[5]郭润杰,樊翠红.“双一流”背景下地方高校体育专业硕士研究生就业竞争力的提升研究[J].体育风尚,2021(4):283-284.

[6]周家金.一流专业建设背景下体育教育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改革的支持系统研究[J].体育科技,2020,41(6):135-136.

Research and Practice of the Construction of First-class Specialty of Physical Education in Local Colleges
——A Case Study of Physical Education Major in Datong University

LI Cui-xia,ZHU Ke,ZHAO Min,ZHOU Wen-biao,ZHANG Hong-bo
(School of Physical Education,Shanxi Datong University,Datong Shanxi,037009)

Abstract:The construction of first-class majors is an important measure to revitalize undergraduate education,and also an im‐portant content of the connotative development of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As an important part of the higher education system,lo‐cal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should accelerate the construction of "double first-class" with the construction of first-class majors as the starting point.Based on the characteristics of local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with industrial characteristics and the requirements of the construction of first-class majors,this paper takes the physical education major of Datong University as an example to explore the practical path of first-class construction of physical education major,so as to provide practical and theoretical basis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first-class physical education major in more local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Key words:local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physical education;construction of first-class majors

中图分类号:G852.6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4-0874.2021.04.022

文章编号:1674-0874(2021)04-0080-04

收稿日期:2021-05-26

基金项目:2018 年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后期资助项目[18FTY003];2020 年山西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一般课题[2020YJ145];2020年山西大同大学教学改革创新重点项目[XJG2020117]

作者简介:李翠霞(1978-),女,山西应县人,硕士,教授,研究方向:体育人文社会学。

〔责任编辑 王东〕